
民乐乡民乐村村民周全自豪地对记者说:“什么是绿色无污染,我能在我家稻田里抓鱼,这就是绿色无污染。”刘心杨摄
黑龙江日报7月19日讯 五常,中国优质稻米之乡——了解五常历史的人都说,五常当之无愧。
五常大米,同时拥有“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四项桂冠——了解五常现状的人都说,五常大米实至名归。
黑土地起步,到蜚声大江南北,五常大米覆盖了全国的大中城市,改写了泰国香米多年垄断我国高档米市场的局面,成为响当当的中国大米第一品牌。
打造中国水稻第一品牌——五常人立下铮铮誓言。市委书记姚志波说,国家的惠农政策使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五常市乘风破浪,努力实现粮增产、民增收,让全国的百姓吃上健康优质放心粮。
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
科技的力量在升腾
69岁的农艺师全云龙整整一夏天只穿着一双拖鞋。“这样好,方便!”把拖鞋往地头一扔,老人就下地了。30多年了,他光着脚在五常的水田里穿行,目睹见证着五常水稻的变化与提升。老人说,五常大米走天下,科学技术力量大。
在这片全国单季水稻最大种植面积的土地上,科技的力量在升腾,发展的脚步在跨越。
行驶在五常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满眼除了绿色,还是绿色。一株株挺拔的水稻连成片,风儿吹过,宛如海洋般碧波荡漾。示范区地处三面环山的开口盆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造就了水稻最爱的气候环境,也成就了五常大米的独一无二。科技的力量在哪里呢?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
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是五常市发展现代化大农业迈出的第一步。目前,五常市已落实水稻良种繁育基地70万亩,占地3万平方米的种子研发中心已初步建成,五常水稻“当家”品种“五优稻4号”提纯复壮进展顺利。
在五常市民乐乡的稻田旁,一座高高矗立着蓝白相间的建筑在阳光下格外醒目。阿里郎农业机械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理李云飞告诉我们,这是最先进的水稻智能化育秧大棚。工作人员演示控制电脑,所有大棚的水分、温度和土壤湿度情况都一目了然。如果某项指标高于或低于事先设定的标准值,电脑就会自动进行调整。
像这样的高标准智能化水稻浸种催芽育苗基地,五常已经建立了6个。他们还投资1亿元新建集中育苗小区54处,水稻标准化育苗大棚12000栋,实现了全市200万亩水田生产标准化大棚育苗全覆盖。
从传统的小棚育秧、中棚育秧、大棚育秧,到今天的全自动智能化育秧,演绎着五常市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历程。科技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助推器。
科技直接到户,专家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位。在五常,无论是外聘的教授,还是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人员,常年“长”在农户家中。民乐乡红光村村民赵良军笑呵呵地告诉记者,有了专家的帮忙,种地心里更有底了!
正因为如此,一批先进适用的良种、良法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在农民的土地上开花结果了。劳动改变生活,科技创造奇迹。通过集成科技成果实施,五常水稻平均单产达到730公斤,增产近20%,增加效益20亿元。
站在一望无际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前,五常水稻生产的“科技范儿”、“现代味儿”扑面而来。示范区科技贡献率已达86.7%,比2009年增长近10个百分点。姚志波说:“要把示范区打造成全国重要的优质高效粮食产业生产示范基地,东北地区大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先导示范区。”
从单打独斗走向集约发展
合作激发内生动力
由过去的单打独斗,到现在走上合作之路,五常农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受到合作的快乐。合作,意味着丰收;合作,意味着共赢。
李云飞是五常市民乐乡人,在上海发展了5年,势头很好。
家乡的召唤让他放弃了上海的一切。如今,他是五常市民乐乡阿里郎农业机械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理。李云飞告诉我们,现在全乡有800户农民加入阿里郎合作社,社员统一采购、统一销售,风险低、效益好。
民乐乡红光村的赵良军是老社员了。提起合作社,他赞不绝口。赵良军说,他家有70亩地,加入合作社后,种子都是合作社配,秧苗都在合作社育,机插机收都交给合作社管,产品都拿到合作社卖,一年能多赚不少钱呢!现在,赵良军在农村有房,城里有楼,日子过得很滋润。
从分散走向集约,从小生产走向大合作,有“水稻王国”美誉的这片黑土地正在释放出巨大的生产潜力。
中粮美裕公司围绕优质水稻产业优势,组织115家农户成立了中粮美裕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采用优质品种,统一科学管理,统一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一系列“统一”使各种优势资源得到有机组合,各种生产要素活力迸发。这种“基地十农户”、产加销一体的集约化经营模式使入社的农户赚了个盆满钵溢。中粮美裕、中粮集团、葵花阳光等10余家大型龙头企业与24万农户签订产销协议,覆盖耕地面积100万亩,每户每年多增加收入3万元以上。
农机专业合作社更是合作化的一个亮点。闲时组织成员外出经营,忙时为本辖区内农户提供服务,不仅提高了农机使用效益,而且加强了农业社会化服务。2011年,杜家镇永联村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本地及周边地区机械作业25万亩,实现收入1700万元,使本地土地耕种机械化率达到95%。
如今,五常市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多家,越来越多的农民迈进了合作社的大门。合作成为激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从鱼龙混杂到质量追溯认证
闯出市场品牌之路
经历了五常大米的真假风波,五常人学会运用智慧与创新,在市场上闯出一条条突围之路。
在常信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精制米加工车间,“中国有机农业优质大米”加工生产基地的绿色牌匾格外醒目。车间内,只需40分钟,稻谷就在生产线上完成了向大米的“蜕变”。记者沿着生产线走过去,看到精装的大米已经穿好“外衣”,整装待“嫁”。
总经理孟宪成告诉记者,企业与拥有3000多家门店、100多个大中型超市的上海农工商超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直接对接,生产的大米进入了上海超市,搭上这样的“大船”,有米自然不愁卖。现在每天要向上海发运大米50吨。
如果说“农超对接”是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的一种有益尝试,那么实行“身份证”制度则使五常大米这一中国驰名商标在市场上更加如鱼得水。
五常市委宣传部长张国臣说,五常市投入5000万元搭建了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在全市稻作区开展生产记录、产地证明填报、信息追溯查询,将五常所有水稻资源进行信息覆盖,全程监管大米市场。目前,五常市有近20家大米加工企业达到规范化生产,并拥有自主“身份证”管理体系。实行“身份证”管理,消费者可以通过质量追溯查询鉴定五常大米。
一粒稻米,在被赋予精细的品质规范后,更加茁壮地在市场浪潮里翻滚,在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在四川西博会的舞台上,五常大米以品质高端成为业界翘楚。
大刀阔斧闯市场,经过市场的历练,五常大米知名度越来越高——五常稻花香2号米售价比普通米每市斤最少高2元,个别品牌米售价每市斤甚至达到100元以上,仅此五常稻米产业年增加效益14亿元。
在市场上纵横驰骋的五常大米折射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美好前景。如今,五常再次吹响了加快发展的集结号——在探索、引领农业现代化的征程上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