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20日讯 19日,《补课花8万,考了340分》一文刊发后,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也给学生家长们提了个醒。3个月补课花8万,但提高的成绩却未成正比,这已“约定俗成”的补课到底该不该继续下去了?
补课费占收入一多半
“其实这钱还真不少花,一堂课120元,一周五堂课,每个月光给孩子补课就得花2000多块!”今年34岁的刘鑫告诉记者,相对于自己每月3000多元钱的工资来比,给孩子补课的钱占了一多半。虽然孩子的成绩也不见得提高多少,但感觉就是“买个安心”。
与刘鑫一样想法的孩子家长也大有人在,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初二学生的家长,他们都赞同暑期补习。“别人补,咱也补,要不然不就被落下了?”一位赵姓家长表示,孩子将来都要在一个平台考试的,如果不补的话,肯定在考试的时候会吃亏,就算学不到什么,找一些“名师”押些考试题也是好的。
补习班助推教育商业化
“不主张孩子用恶补方式提高成绩。”对此,原省教育研究院院长姜树卿说,现在很多学生家长都有为孩子盲目补课的心理,尤其是一些家庭条件比较不错的,无论补课费多贵,只要成绩能提高,考试有个好成绩,宁肯自己不吃不喝,都要给孩子最好的。而一些家长更是看了其他学生家长在给孩子补课,怕自己的孩子假如不补课就会被落下,所以这部分学生并不是因为基础差,而是怕被别人落下,也不得不去补习班补课。
他认为,不可否认,社会上的培训机构举办各种形式的补习班,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义务教育教学的不足,满足了个性化教育的需求,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目前一些培训机构,功利色彩太浓,违反教育准则,把短时间提高分数作为招生的噱头,过度渲染提分的效果,甚至出现各种签约培训班。但公职教师违规参加各种培训班的辅导,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变相漏题,成为培训班提分招生的幌子,无形中对培训机构这种功利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公职教师有偿补课及一些培训机构打着“压轴命题教师”补课并高收费的违规行为,导致了教育的商业化、畸形化,偏离了教育正常发展的轨道。
哈尔滨希望青少年心理救援中心主任张大生博士则认为,家长们首先应该了解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人才,只是发展方向不一样。一些家长们正是看了培训机构宣传一些“名师”授课,才把孩子送到培训机构,就是想让孩子通过名师的指点能迅速提高成绩。张大生提醒家长,不要相信任何“名师”,不要认为花了钱就万事大吉。只有让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
专家:补课别盲目跟风
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院长鲍海春告诉记者,据国家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家庭用于教育的投资已超过住房支出,近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孩子的教育费用给家庭造成了“非常沉重”的负担,而这些费用多花费在课外辅导上。
鲍海春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包括读书、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而过度补习完全是以“功利”的方式“开发”学生考试能力,花费大量时间练习考试技巧,无异于拔苗助长。作为家长来说,这种教育投资是希望有所回报的。然而,每个孩子的个性都有所差异,有些时候大量的投资,并不一定有满意的收获。不仅如此,过度追求分数也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家长把有限的资金毫不吝啬地投资于孩子的教育,心情可以理解,但任何投资都有风险。希望越大,给孩子的压力越大。对于部分培训机构高价提分的炒作宣传,家长一定要慎重,谨防掉入高价买分的陷阱而沦为“分奴”,失了钱财,苦了孩子,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