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7月25日讯 以“下江代表祖国、上岸代表军队”的责任感,驻守在黑河口岸的“黑河好八连”历代官兵不畏艰苦,爱国奉献,严守国门,一尘不染,出色地完成了战备执勤等各项任务。当记者乘坐的边防巡逻车驶近营区时,门口“黑河好八连”的金色题字熠熠夺目。在八连采访的日子里,仅仅是听官兵们讲战友的故事,讲自己的经历,都会一次次被感动。
钢铁战士八连人
在八连,官兵都有一个共识:进了八连门,就是八连的人,就要当好八连精神的“擎旗人”。
好八连的兵,各个都有故事。一年冬天,战士于洪学接到了“母逝”的电报。在那个寂静的夜晚,他坐在写字桌前,满眶热泪。许久许久,笔尖在纸上颤抖:“妈妈,当您喊着我的名字离开人世的时候,或许我正在边境线上巡逻。您有四个孩子,只有我这一个儿子,在您临终前却不能守在您的身边,这可能是您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可我知道,当您最需要我的时候,祖国更需要我!请原谅儿子的抉择……”
好八连的兵,一个顶两个。四级军士长王继腾入伍15年,一直是八连的兵。新兵下连后,他看到八连没有后勤生产员,便主动请缨。在家没种过一天菜的他,如今已被战友称为“边关菜王”,不但让“春菜冬种、洋菜中种、南菜北种、野菜家种”成为可能,更实现了年生产蔬菜万斤以上、创效益万余元,丰富了官兵餐桌,更让风铃般的丝瓜、爬满架的黄瓜成为了连队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王继腾的另一个身份是长发哨所的视频操作员。介绍起边海防远程视频传输系统,王继腾如数家珍:“八连的视频传输系统是全军最先进的同类系统之一,通过它能够俯瞰辖区的任一角落,它的视角大、清晰度高,达到了无缝对接要求,实现了对边境进行多时域全视域监察。它具备远程监控、昼夜观察、视频传输、资料储存、定位跟踪等功能。有了这套系统,连队的边防执勤能力大大提高,从前四五个人花费几个小时的例行巡逻,现在只要一个视频操作员用两三分钟就能完成。可以说从过去的“一根线,三根杆,一拉就冒烟”到现在的“一屏览全境,山水草木惊,有了电子眼,胜过十万兵”,像王继腾这样的边防战士正是这样经历着从传统信号器到远程视频传输系统的变化。
寒风暴雪塑军魂
“黑河好八连”是全军唯一在界江中心执勤的连队。黑河夏短冬长,冰冻期长达6个月,最冷时气温低达-50℃。每年12月老兵退伍,新兵下连前,由于执勤兵力减少,八连的哨兵平均每天要在江面上站岗执勤6-8个小时。可以说,好八连的每一名官兵都与冰结下了不解之缘。
光看哨兵们身上的“装备”,就可见界江执勤的不易:冬天执勤,除了要穿绒衣绒裤、棉衣棉裤外,外面还要套上皮大衣、皮裤子,戴上手套、脖套、皮帽子,再穿上靴子,单单这一身行头,就有三四十斤重。
都知道界江执勤苦,可是八连的官兵没一个打退堂鼓。四级军士长丁玉才告诉记者:“有一次副班长在执勤时掉进了冰窟窿,他硬是不声不响地爬了出来,根本没打算通知连里。等到换岗时,他已经冻在江面上了,是大家用锹把他铲下来的。”
不站江中岗,难懂好八连。这一点,站过“夫妻哨”的军嫂体会得最深刻。作为军嫂,尤其是边防军人的妻子,虽说有骄傲有幸福,可是哪一个没埋怨过丈夫,哪一个没在背地里哭过?今年春节,王继腾的家属苟丽圆主动要求站一班“夫妻哨”,这也是丈夫当兵15年来,两个人过的第一团圆年。穿上跟丈夫一样的装备,苟丽圆体会到了辛苦,“几十斤的重量压在身上,就感觉肩膀坠得慌。”时间一长,她站不住了,只想找个地方躺着。但她知道,她要陪丈夫一起完成使命,再苦再累再疼再冷都要坚持。
科技武装强边防
走进八连荣誉室,一面面锦旗、一块块奖牌熠熠生辉,诠释着连队的不凡成绩。在战士们眼里,八连这个集体,就像一个火力超强的“特战队”。
人在十里外,网络一线牵。团政委王家峰告诉记者,连队最远的长发哨所相距连部15公里,特别到了冬天,连队在界江一线设置了十余个执勤哨位,战士们每人每天长时间冒着严寒在外出勤,十分辛苦。
“为适应形势任务需要,必须尽快提高官兵信息化素质。”基于这一点,连长牛晓光带头成立了攻关组,不到半年,就率先掌握了连队所有信息化设备,并把所学知识向全连官兵传授,达到人人会操作信息化平台、人人会使用夜视器材、人人会使用车载通信系统。
八连辖区重点地段多、作业人员多、旅游景点多、边境管控难度大。对此,八连党支部着眼动态管理、全程控制,坚持科技兴勤。在建成信息化执勤平台后,他们围绕“装备用起来、车辆动起来、人员减下来、质量提上来”进行研究探索,创新了“视频监控全线观察、防阻设施重点封控、江中哨兵站哨设卡、巡逻车辆机动支援、快反分队快速处突”的立体封控勤务新模式。
茫茫界江,新型巡逻车纵横飞驰,“电子哨兵”日巡千里;边防执勤使用双星定位系统,车行千里外,随时可监控……如今,连队信息化建设水平走在全军前列,边境执勤实现由过去人力密集型向科技效能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