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26日讯 通河,水田面积达13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0%,是全国名列前茅的水稻生产大县。
近年来,通河县加大“旱改水”等农田水利建设,加大水田农机投入力度,加大以绿色水稻种植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正大步从水稻大县向稻米生产强县迈进。
实施“旱改水”,建设水利设施
6月以来,我市部分地区旱情较重。而通河县浓河镇浓河村的4000多亩水田不但不缺水,灌溉费用也由以前每亩的60多元减至30元。浓河村的实惠源于太阳沟提水泵站。
2011年,全市灌溉面积最大的太阳沟提水工程在通河县浓河镇开工。该项工程将松花江水提出,沿着3300余米的渡槽流入位于哈肇路的东、西两个支渠,用江水代替过去的井水实施灌溉。该工程总投资6396万元,灌区配套工程1亿元,于今年春天顺利完成,灌溉耕地面积达5.5万亩,灌区内3.5万亩旱田实现“旱改水”。据了解,今年浓河村仅水稻生产就可增收160多万元。
从2009年以来通河县实施“旱改水”,在东部投资6亿元建设提水灌区工程、西部涝区投资8.1亿元建设松干堤防工程、北部投资5.6亿元建设二甲沟水库工程。至今,该县增加水田面积38万亩,成全国水田第一县。去年,通河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0127元,来自水田收入达7000余元,占总收入的70%。
提高农机水平,推行工厂化育苗
5月6日,祥顺镇农民宋殿武完成水田插秧,比往年提前半个月。“早插秧、插壮秧”让他的水稻亩增产120多斤,140亩水稻共增产两万多斤,增收3万多元。大型农机和工厂化育苗,是宋殿武增收的两个重要“帮手”。
通河县3万户农村家庭中,拥有大小农机具6万多台(套),户均两台(套),农机总数占全市的1/5,是哈市名副其实的水田农机化第一县。大型农机化作业不但提高生产标准和效率,也使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务工、养殖等产业生产,增加收入。
与一家一户的水稻育苗相比,工厂化育苗不但具有秧苗苗齐、苗壮,抗病害和抗倒伏能力,在同等条件下,工厂化育苗可提高有效积温150℃左右。使地处于第三积温带的通河县,也能种植优质中晚熟水稻品种,水稻品质的提高,使水稻销售价格每斤增加了0.1元。
近年来,通河县累计投资4900余万元建设了4座高标准的水稻智能化园区,浸种、催芽能力可达1200吨,育苗能力为32.2万平方米,可以满足全县60万亩水田秧苗的需要,水稻生产智能化率居全省首位。“十二五”期间,通河还将新建四至五座水稻智能化育苗工厂,满足全县水田育苗需要。
发展龙头企业,推广绿色水稻种植
清河镇小古洞村农民王全去年拿回两份“工资”。一份是120亩土地入股合作社收入的6万元;另一份是在为合作社种田挣到的1万元。在小古洞像王全这样的农民不在少数。
今年4月,佳木斯“星火米业有限公司”投资1.6亿元的太阳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通河县投入使用。示范园区流转土地面积6.2万亩,水田面积3.5万亩,成为哈市目前由企业承包经营的最大园区。示范园区内建有信息中心、测水遥测站、远程控制泵站等设施,使农业灌溉全部实现信息化管理,预计年粮食增产940万公斤,增效2500万元。
2011年,三站乡农民水稻合作社种植的绿色水稻,以高于市场0.4元的价格被东方集团收购。今年,三站乡合作社在水稻种植时,聘请县内水稻专家和企业技术员驻乡对稻农实施全程技术指导,坚持按照绿色、有机水稻的种植标准,对农户实行生产资料统一采购、统一供应、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五个统一”的全程管理。水稻还没收获就被企业以高于市场0.8元的价格全部订购。
目前,通河县130万亩水稻,实现绿色无公害种植全覆盖,水稻销售价格由前几年的每市斤1.2元左右,提高到去年的1.5元上下,部分优质水稻品种达到每市斤2元多。
优质水稻,引来大型稻米加工企业。2010年以来,通河县引进“崇古尔河”、“五谷信合”、“东方集团”等水稻龙头企业,稻米加工量达30万多吨,全县近60%水稻实现稻米加工,通河大米市场声誉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