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8月9日讯 鲜菜价格大幅度上涨成为当前CPI上涨主要因素。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近期组织开展了全省鲜菜价格专题调研,分析鲜菜价格上涨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鲜菜对CPI上涨影响力最大
上半年,我省鲜菜价格同比上涨17.2%,仅此一项就影响全省CPI上涨0.6个百分点,影响程度达17.1%,成为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的重要因素,鲜菜已取代猪肉成为目前对CPI上涨影响力最大的品种。
上半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鲜菜消费支出为209.5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9.30元,增长4.64%。扣除鲜菜价格变化因素后,实际消费金额比上年同期降低了10.72%。由于鲜菜价格上涨使城镇居民人均多支出30.77元,平均每人每月多支出5.13元,也就是说一个三口之家,购买等量的鲜菜今年比去年一个月要多支出15.39元。今年受各种因素影响,葱、蒜价格都出现了异常波动。我省每年的鲜菜价格呈现出大致相同的“V”型走势,即下降——上升。
四大因素推动鲜菜价格上涨
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刚性增长,居民保健意识日益增强,但自给率不足推高菜价。我省绝大部分地区鲜菜生产期短,冬春季温室大棚蔬菜远远满足不了消费需求,鲜菜要靠外进补充,导致鲜菜价格大幅上涨。居民保健意识日益增强,少吃肉,多吃菜有利于身体健康的理念日益形成,以致鲜菜消费量逐年增加,拉动鲜菜价格上涨。
部分城市播种面积减少,推高菜价。近年来,由于受外进菜的严重冲击,加上蔬菜产业缺乏政策资金扶持,农资价格不断上涨推高菜价,尤其是人工成本大幅上升,比较效益低导致农民种菜积极性不高,农村种菜户不断减少。
天气变化无常,影响菜价上涨。今年前几个月气温一直较低,而且有冰雪天气,由于我省1~4月鲜菜主要依靠外省调入,冰雪天气造成运输受阻,延长了运输周期,增大了鲜菜的损耗量,增加了运输成本,导致了我省鲜菜价格的上涨。
蔬菜流通多环节高成本推高菜价。蔬菜从出产到消费者手上一般要经过“菜园—收购商—产地批发商—长途运输户—销地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等环节。每一环节成本都在增加,最终必然累加到居民消费的蔬菜价格上,导致价格不断上涨。
专家支招保供给稳菜价
专家提出四点建议保证供给、稳定物价。
积极开拓市场。坚持研究“田间地头”与“市场端头”相结合,加快蔬菜产业“销加产”一体化步伐。支持引导组建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组织蔬菜专业合作社和经销大户与专业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学校、大型企业等进行产销对接,实现直供直销,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把更多的利润留给菜农。发挥冬季冷凉环境生产的果菜质量安全性好的优势,在大型超市设立地产菜特别是绿色有机蔬菜销售专柜专区,叫响龙江绿色、有机、无公害蔬菜品牌,实现菜农、消费者、超市三方共赢。同时,强化蔬菜产品质量监管,保证百姓吃上放心优质安全菜。
完善扶持机制。要继续采取“以奖代投”、“先建后补”的方式,加大设施蔬菜棚室基础建设的扶持力度,适当提高补贴标准。要对冬季果菜品种、技术研发及推广给予财政支持,充实扩大各级蔬菜生产管理和技术推广人员队伍。要对地产蔬菜品牌宣传和销售专柜给予一定补贴,提高地产蔬菜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加强监管。因各种原因出现蔬菜市场价格异常波动时,由政府的价格管理部门及时通过行政手段,调控市场的价格,防止市场价格波动过大,达到稳定市场价格的目的。
加强对蔬菜的储备和调控能力。在建立冬春储备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储备蔬菜的种类。保证储备蔬菜满足消费和调控需求,在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基础上,使储备蔬菜更好地起到调控价格、调节需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