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援疆援藏工作队创业创新创优 为受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中共黑龙江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2012年7月10日至22日,由省直机关工委主要领导带队,协调省电视台组成考察组,以创业创新创优为主线,深入西藏日喀则、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六个县和一个兵团师的我省援建工程项目,考察了解援疆援藏干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考察组认为,援疆援藏工作队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援建工作部署,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创先争优”,树立龙江干部的良好形象,为受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省援疆工作指挥部临时党委牢牢抓住党组织建设这个根本,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承担援建急难险重任务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创先争优,促进了援疆工作开展,初步形成了龙江援疆工作特色,向助推受援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目标迈出了关键一步。
(一)注重抓好思想政治建设,塑造龙江党员干部的援疆之魂。指挥部临时党委根据援疆党员干部来自不同岗位,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按照“战胜寂寞、适应生活、融入本地、提升自我”的要求,确立了符合援疆实际的思想教育方法来引领大家统一思想认识。他们把“热爱新疆、建设新疆、服务新疆”作为援疆党员干部的思想行为守则,以“用心援疆、用情援疆、用智援疆、用党的好政策援疆”作为工作理念,把“胸怀全局、倾情奉献,勇于担当、务实肯干,团结奋斗、争创佳绩”作为党员干部践行的援疆精神,在当地树立起了“素质过硬、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公道正派”的龙江人援疆的好形象。同时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集体生活,开展学会跳一支民族舞、唱一首哈萨克民歌、读一本好书、写一篇心得体会、干一件实事等“五个一”活动,丰富业余生活,促进队员间的沟通交流,提振士气,融合感情。援疆党员干部牢记使命,认真履行援疆职责,形成了团结和谐、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的工作合力的援疆价值理念,为圆满完成援疆工作任务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二)注重抓好经常性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援疆工作队在阿勒泰地直、农十师和受援三县成立了5个党支部,为加强统筹协调,今年初,经省委批准成立了前指临时党委,进一步加强了对援疆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党支部在援疆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全体援疆党员干部纳入支部管理,发扬民主,遇有重大问题及时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凝聚集体智慧决策。落实“三会一课”等基本组织生活制度,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及时传达国家、省和自治区以及受援地区重要文件、会议和指示精神,交流心得体会,加强党风廉政教育,提高党员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他们还制定了援疆干部组织制度、工作纪律、重大事项报告、干部人才管理考核等一系列干部人才管理制度,公布了“七提倡、七不准”。通过坚持落实党组织基本工作制度,增强了党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临时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
(三)注重抓好载体建设,立足岗位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指挥部临时党委紧密结合援疆工作实际,着力在援疆工作实践中开展创先争优,在推动援疆工作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先后开展了“明全局、干实事、做贡献”和比业绩争当业务骨干,比作风争当工作先锋,比奉献争当援疆楷模的“三比三争”主题实践活动。广大援疆党员干部活动积极,主动做讲座、写报告、搞对接、促合作、献爱心、传技术、出义诊,做好事实事近千件。去年利用建党90周年之际,开展了“走近阿尼帕老人”特殊党课活动,全体援疆党员干部集体看望了全国道德模范阿尼帕老人;今年七一前,组织开展了“追寻军垦足迹,再谱援疆新篇”特殊党日活动,组织援疆党员干部,行程近千公里,到农十师最边远的185团和186团,参观“西北边境第一连”、“西北民兵第一夫妻哨”,组织开展边境巡逻、升国旗、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援疆党员干部立足援疆岗位做奉献,在援疆工作实践中的创先争优,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
(四)注重多措并举,着力提高援疆工作成效。援疆工作队按照“三个必须、两个加快”的工作部署,坚持多措并举,全面推进五大援疆,取得明显成效。两年来共实施对口支援项目125项,安排援疆资金4.5亿元,超前安排资金1.13亿元,全面完成了国家、自治区确定的各年度援疆任务。坚持民生优先,提前实施阿勒泰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工程和十师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安居富民住房占国家规划五年任务的64%,保障性住房占国家任务的68%,让受援地区各族群众提前受益、早得实惠。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目前有24项民生项目已投入使用, 7项基础设施项目和13项民生项目开复工建设,24项兴业富民项目投产,9项富民项目正在加紧建设,48个非工程类项目按计划稳步实施。在产业援疆上,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助推受援地区构建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生态环保、惠及民生的现代产业体系。发挥我省产业、技术、人才优势,积极为受援地构建招商推介平台、市场对接平台和科技支撑平台,促进产业科学发展。在智力援疆上,培训受援地区干部人才近1.5万人次。先后组织超过600名受援地各级党政干部在我省进行了培训或挂职锻炼,省内各大专院校、医院为受援地区培养医生146名、教师154名、未就业大学生485名和初高中毕业生学生746名。
省第四批援藏工作队坚持把援藏队伍建设放在首位,把做西藏人、干援藏事、立援藏业作为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创业创新创优的主线,推动了援藏工作有序开展,援藏项目全面推进,援藏队员团结奋斗,为日喀则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得到了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把党支部建在援藏工作一线,锻造了一支吃苦奉献、能战斗的工作队伍。援藏工作队中心组成立了地直、谢通门、康马和仁布四个临时党支部,对援藏工作队员实行双重管理。同时建立了党务工作、政务工作、监察工作和项目工作等四个工作体系。建立了由援藏工作队中心组成员和四个临时党支部书记组成的援藏工作联席会议,讨论决定重大工作事项。定期召开党支部民主生活会,认真研究解决干部思想、队伍建设、工作生活纪律等问题。对援藏干部提出了“不因质量问题被质疑,不因经济问题被查办,不因生活问题被耻笑,不因身体问题被轮换”的“四不”要求。仁布县工作组支部以“开展创先争优公开承诺”推动基层党建,谢通门县工作组支部“八个突出”抓好组织建设,康马县工作组支部以深入推进“六心工程”为组织建设增添新活力。
(二)把理想信念扎根在头脑中,充分展示了黑龙江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北大荒精神。援藏工作队以“团结、奉献、求实、争先”为团队理念,树立黑龙江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北大荒精神。开展了以“援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为主题讨论活动,认真开展学习优秀援藏干部、曲水县委书记周广智先进事迹活动,树立“是公仆不是过客”和“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援藏精神。援藏干部经受住了高原缺氧对身体安全的考验、山高路险对生命安全的考验和孤独寂寞对心理安全的考验。有的队员得了急病重病仍然留藏工作;有的队员夫妻共同在藏工作,把年幼孩子托付给亲属;有的队员不顾家人病重住院,毅然坚守工作岗位;有的队员在日喀则地区地震当夜,不顾危险连夜返回县里靠前指挥。充分体现了省援藏干部坚强的党性观念和大局意识,展示了龙江援藏干部的良好形象。他们还注重援藏工作队的文化建设,实施人文关怀。建立办事处、建起蔬菜大棚和鸡场猪圈,把大家融入集体,加强同援藏干部单位、家庭联系,开通了“天路之援”QQ群,让家属与前方随时联络,使援藏干部最大程度地消除孤独寂寞感。
(三)把藏族同胞放在心坎上,用真心真情真意援藏。援藏工作队不畏艰险,翻山越岭,深入基层,走村庄、访农户、察民情、解民困,历时两个多月,经常往返于3800米至4900米的海拔悬殊地带,行程2万多公里,对我省援建的仁布、康马、谢通门三个县及所辖各乡镇、各村居和20多家地直单位进行实地调研,对日喀则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民生状况和群众需求等进行了详细了解和全面掌握。提出了《黑龙江省第四批援藏项目规划》,并正在全面实施,总投资1.75亿元。他们还坚持定期深入基层农牧民家中走访慰问,增进感情。利用重大节庆日开展联谊活动,提升了与藏族同胞的融合度。为纪念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周年,援藏工作队与康马县朗达新村全体村民共同升国旗、唱国歌,举行庆祝活动。援藏队员现场开展了向贫困户捐款活动,并向村民们赠送了乒乓球台、液晶电视等文体用品,61户294名村民为援藏工作队送来了感谢信。2011年9月18日,印度北部地震波及日喀则地区13个县,援藏工作队第一时间深入受灾较重的康马县,指导抗震救灾,慰问受灾群众,送去30万资金及大量物资。积极组织援臧队员开展了“一加一藏汉一家亲”帮扶活动,31名援藏队员分别对接一户特困农牧民家庭进行帮扶。在给予资金、物品帮扶的基础上,针对帮扶对象的实际需求和自身特点,引入了技术培训、小项目扶持、就业帮扶等,累计捐款捐物近30万元,使被帮扶的贫困家庭逐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四)把项目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探索创新援藏管理机制。援藏工作队提出了政府援藏、社会援藏、市场援藏三位一体的援藏理念,尊重地方发展需要、尊重藏族群众需要、尊重民族风俗需要,把援藏项目做成“民族工作中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将政府援藏资金全部用于地方发展需要,突出“两个倾斜”,确定了整个援建项目的结构,近90%的资金摆布到民生和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上。在三个对口支援县各建设一个安居工程示范村,积极帮助农民掌握现代生产技能,建立蔬菜大棚,加工优质青稞糌粑,开采建筑材料,使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向地方短板领域安排项目,投入援藏资金1300万元建设了日喀则地区广播电台和广电综合楼;推动日喀则基础设施投资,在日喀则市和三个受援县各建一条市政道路,极大推动了日喀则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同时积极争取社会援藏,争取国家计划外专项资金增加向西藏投放,为谢通门县争取农田水利资金6000万元,为仁布县争取农业专项资金8000万。积极开展市场援藏,招商引资。两年多来就日喀则矿业、旅游、商贸、文化交流和金融合作进行广泛推介,仁布县玉器加工、藏白酒加工、青稞食品深加工等6个项目招商成功,投资额达1.2亿元,并引进吉玉集团、鑫源实业、华坤服饰、鼎盛金属等8家企业落户仁布新区,完善了50亿元的项目储备库。他们积极探索援藏管理机制,提出了统一项目、资金和干部管理,使援藏工作纳入了有序管理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