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市排水公司 拟建设信息化系统防止内涝
2012-08-10 11:19:31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左靓 褚晓静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排水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大雨中坚守

  东北网8月10日讯 日前,哈市排水公司出台了《哈尔滨城区积水问题近期解决办法》,将从建信息化系统、购置防汛物资、改扩建调蓄池、雨污分置等方面解决内涝问题。

  -一点鼠标便知积水深度

  近年来,哈市城区发展迅速,排水管辖的范围不断扩大,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已适应不了如今城市发展的进程。为有效提升哈市城市管理水平,提高排涝应急处理能力,哈市排水公司拟建设信息化系统。该系统将为排水排涝提供数据支撑,对城市积水进行预报和预警,以便制定城市排涝应急方案和抢险措施,并在积水期间利用信息化系统科学调度和指挥防汛排涝,最大限度地避免灾害发生,同时还可优化、指导工程规划和设计。

  这套排水信息化系统将建设一个信息中心,气象部门将雨情预报发送到信息中心后,信息中心会立即分析雨情将带来的影响。假设12小时降雨量为30毫米,信息中心将对数据库中存储的积水点逐一分析,这30毫米的降水将会影响哪个区域产生怎样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主城区的21处内涝区的影响。同时,指挥、调配系统还会告知相关工作人员采取何种应急措施进行排水。

  -增购排涝抢险设备

  8日下午,哈市遭暴雨袭击,排水公司出动吸泥排污等车辆65台、摆放警示标识100个、警示灯400个,大型移动泵站2台、发电机5台、水泵14台。“这些已经是排水公司所有的应急抢险物资储备了。”哈市排水公司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想要应对较大量的降雨,这些设备远远不足,遇到大天雨只能采取人工排水。没有冲锋舟,遇到人员被困只能靠人力背;吸泥车不够用,只能用手掏污泥。一旦遇到大到暴雨,排水公司800余名工作人员必须全员上岗坚守一线,可这些工作人员没有救生衣,只能穿着雨衣就上岗,大型车辆驶过后的雨浪容易将路中央的排水工人冲倒。为此,排水公司拟购置冲锋舟、救生衣、临时泵站等应急抢险设备,以保证排水工作人员的安全,同时,也能更好地帮助被困人员。目前,哈市政府采购办正在逐一进行采购。

  -扩泵站、建调蓄池提高排水能力

  近年来,由于哈市城区发展变化,路面的硬铺装加大,形成了21处内涝片区。针对经常出现的内涝片区,哈市排水公司拟完善排水管网、建调蓄池、建雨污分流等五个工程项目,并将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逐步完善和实施。

  完善管网:目前,哈市城区现有的1213公里排水管网中,其中解放前管网27公里,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管网190公里,老旧管网缺乏及时更新改造。城区建设主体多元化导致排水管网建设标准不统一、衔接不畅,进一步削弱和降低了排水能力,使得哈市部分区域频频积水。哈市排水公司将对目前具备实施条件、近期能实施且马上能见到实效的管网进行完善。

  扩改建泵站项目:在哈市21处内涝区中,有不少桥涵,这些桥涵在建设之初曾修建了排水泵站,但由于城区的发展,桥周边居民增多,生活污水逐渐增加。一旦遇到大到暴雨,雨水、污水都聚积在地势较低的桥涵中,导致排水泵站容量不够,出现积水现象。排水公司将逐步推进泵站改扩建及配套管网建设。

  建设调蓄池项目:排水公司拟在一些地势较低的地段建地下调蓄池。调蓄池建好后,从上坡流下的雨水将先被收集到调蓄池中,等市政管线中积水排空后,调蓄池再将积水排出。

  区域综合排涝项目:哈市21处内涝区多是由于南高北低的地势造成,区域综合排涝项目主要根据内涝区的地势“因地制宜”,如内涝区离“三沟”较近,可引流至“三沟”排放;如离泵站较近,可铺设管线至泵站。

  雨污分流项目:据哈市排水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发达城市和新兴城市已实现雨污分流,雨水可以直接排到江河,生活污水经过处理排入江河。哈市自2010年已开始对新建城区规划地下雨污分流,但老城区受建设成本、地下空间拥堵等限制,尚无法实现雨污分流。今后,哈市将逐步实施雨污分流,升级排水系统。

责任编辑:张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