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论坛”在哈尔滨隆重举行。东北网记者 李倩 摄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发言。 东北网记者 李倩 摄
东北网8月11日讯(记者 李倩)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8月11日,“种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论坛”在哈尔滨隆重举行。
本届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黑龙江科协、黑龙江农委、黑龙江农科院等承办,13个全国学会协办。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程东红,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学会会长张桃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东华,副省长程幼东,黑龙江省科协主席马淑杰、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戴景瑞、喻树迅以及400余位国内外种业产学研究相关领域专家、企业家参加了本次论坛。
论坛上,专家、学者就我国种业的可持续发展、育种创新、校企合作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科技兴农良种先行”,种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种业是强大农业的重要基础。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研究员李云伏发言。 东北网记者 李倩 摄
如何提高种业科技水平?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研究员李云伏介绍说,目前,我国每年审定通过的品种约150个左右,省级审定品种近千个,其中90%以上都是由科研单位完成的。因此,提高种业科技创新水平要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各自优势,要做到“三个结合”:即中长期规划与短期目标相结合、科研与示范相结合、研究与产业相结合。
除了亟待提高种业的科技水平,我国种业的发展还面临许多难点,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局长张延秋发言时说,面临的难点主要是,我国种子企业多,实力弱,担当主体重任需要培育;且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和商业化育种未分离,科研院所与所办企业脱钩;再加上跨国公司生物育种技术发展快速,国际种子市场格局基本形成,我国种子企业很难走出国门。
农业部种子局局长张延秋作报告。 东北网记者 李倩 摄
与会人员认真听取报告。 东北网记者 李倩 摄
同时,农业部种子局局长张延秋也表示,虽然面临一些问题,但自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意见》下发后,种子企业发展提速明显,据最新统计显示,全国持证种子企业共6900家,注册资本3000万以上的企业达到325家。去年排名前10位企业营业收入合计90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且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意见》后,现代种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出台了实施意见,各部门和各地在推进种业发展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