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牡丹江
搜 索
“北菜南运”打通牡丹江市蔬菜销售新渠道
2012-08-14 08:54:16 来源:大鹏新闻网-牡丹江日报  作者:张启涵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14日讯 向东?还是向南?这或许是今年我市蔬菜产业需要回答的一道选择题。

  来自市农委的统计显示,今年,作为全市四大主导产业之一的蔬菜种植面积达37万亩,比去年增加0.8万亩。但在蔬菜销售上,一边是菜农对办理蔬菜自产证的“不感冒”,一边是全市蔬菜对俄出口规模逐年趋稳,面对大量需要外销的优质蔬菜,我市众多菜农和合作社开始选择“向南方”--“北菜南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青睐和重视。

  “北菜南运”能否成为蔬菜销售的新渠道,创建一批具有牡丹江特色的绿色蔬菜品牌,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一道需要对现有蔬菜产业品牌建设、渠道完善和结构调整进行反思的综合题目。为此,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供需双方的共同所求

  8月11日,深圳市南山区的一家东北菜馆生意火爆,老板赵成龙却愁眉不展。2003年,赵成龙一家从宁安搬到了深圳,开起了这家不算大的东北菜馆。凭借来自东北的新鲜蔬菜以及纯正的东北风味,几年下来,店里的生意越来越火,可他的烦心事也多了起来。

  “咱不愁别的,没有地道的东北菜,怎么也做不出那个东北味儿来。”赵成龙告诉记者,以前,他家的东北菜都是跑长途汽车的亲戚帮着从东北捎带到深圳的。生意一般时,菜还够用。现在,来他家吃饭的东北人越来越多,每周靠亲戚帮带的蔬菜根本不够用。“在深圳也能买到东北蔬菜,但是太贵了。一根洗干净的旱黄瓜,能卖到10元钱。”赵成龙一脸无奈地说。

  同日,海林蔬菜村村民马文涛正在认真地看着工人们在给西红柿和油豆角打包装箱,这些蔬菜即将发往南京和上海。“今年我做‘北菜南运’的数量,明显超过了对俄蔬菜出口。”马文涛是当地远近知名的蔬菜外销代理商。他告诉记者,近两年,他已累计组织外销蔬菜1000万公斤,其中三分之二销往上海、广州、杭州、深圳等南方城市,“北菜南运”的收益强于对俄出口,这使他决定今后将更多的精力投向国内市场。

  据了解,过去,我市蔬菜除了本地销售,主要出口到俄、日等国,其中又以俄远东地区为最大市场。但是近些年,随着境外农业的不断发展,我市农民在俄承包土地种菜面积已经超过了30万亩,俄罗斯市场已经基本饱和。面对日益严峻的对俄蔬菜出口形势,我市越来越多的蔬菜种植与销售大户做出了“向南看”的选择。

  “北菜南运”逐渐升温

  马文涛所说的“北菜南运”,是我国蔬菜生产和销售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6月和9月北方蔬菜集中上市之际,正值南方蔬菜淡季,存在巨大的市场“真空”,利用这一时间差进行销售,逐渐成为了北方各蔬菜产业大市的重要布局对象。据了解,2011年,我市外销蔬菜已占到了全市蔬菜总产量的20%。

  “上海有上千万人口,一人一年吃我一个西红柿,数量不得了!”对于我市外向型蔬菜种植而言,“北菜南运”究竟有着怎样的吸引力?窦乃兴用这样略显夸张的设想回答了记者的疑问。这位醉心蔬菜产业30年的带头人说,“北菜南运”与蔬菜对俄出口相比较,两者利润基本持平,但我国南方城市人口数量远大于俄远东地区,二者对于蔬菜的市场需求远不在一个水平线上,这给我市蔬菜产业带来了无限商机。

  也正是受到南方市场吸引,宁安市石岩镇东和村的圆葱种植大户姜云峰与合伙人手中的3万多吨圆葱,全部转向销往了南方省市。“虽然近些年对俄出口受阻损失不小,但却因此开拓了较为畅通的新渠道。”姜云峰说。

  “实际上,要走好‘北菜南运’这条大路,还需对我市蔬菜产业链条加以完善。”我市农业经济专家表示,目前我市蔬菜产业外销市场缺乏主渠道,能够形成品牌效应的蔬菜不多,质量、标准和价格尚难以统一,这些使得蔬菜产品销售缺乏保障,竞争能力不足,直接影响了“北菜南运”的进一步发展。

  多措并举打造“绿色通道”

  “实际上,关于‘北菜南运’的担忧,反映出了我市蔬菜产业在开拓市场能力上的共性问题。”对此,市农委总农艺师赵普昌表示,依托现有优势,我市应在蔬菜产业发展中突出“品牌”、“渠道”、“结构”三大关键点,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入超”、“出口”以及“南运”的左右逢源。

  品牌建设方面,以海林蔬菜村为例,近些年,蔬菜村西红柿等作物对俄出口受到的影响比较有限,其中的秘密在于这个村对俄出口已形成了品牌,品种、规格、质量实现了统一,在俄市场已较为稳定。与此同时,蔬菜村的品牌蔬菜也在“北菜南运”中逐渐打开了市场,加之“寒地黑土”所代表的蔬菜品质近年来得到了南方市场的追捧,“不愁卖”的笑容也就洋溢在了村民们的脸上。

  “渠道建设是拓宽市场的关键。”专家介绍说,不论出口还是“北菜南运”,市场竞争都是普遍存在的,只不过是激烈程度不同而已,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批经得起考验的市场渠道。而在发展渠道的背后,实际上是对我市蔬菜产业组织化乃至产业化升级的要求,只有加强农民合作社等组织化建设,才能实现蔬菜生产与销售的无缝连接,使产销对路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进一步提升我市的蔬菜产业化水平,建立发展起若干内外互通的战略性销售企业,以及提高附加值的蔬菜深加工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从而使我市蔬菜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对比品牌与渠道建设,结构调整则更需要政府加以引导。”有农业专家认为,我市发展蔬菜产业、增加菜农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开拓域外市场,进一步调整蔬菜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棚室设施农业。然而,随着建棚成本的不断上升,农民投资能力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这就需要政府使用财税手段,通过直接补贴或撬动融资加以扶持。

责任编辑:关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