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我省受灾严重乡村全民动员阻击粘虫
2012-08-16 09:19:29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 邵国良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全副武装的李丰江背着喷雾器从玉米地里走出来,他的脸上、颈上、肩上、身上沾满了虫子。

  玉米叶上的粘虫。

  自走式高杆喷药机在作业。

  黑龙江日报8月16日讯 8月上旬,我省双城、肇东、大庆部分地区玉米田的三代粘虫病害进入高发期,致使大面积玉米受损。近日,记者来到受灾严重的双城市团结乡、希勤乡和韩甸乡。

  驱车行驶在通乡公路上,一进入团结乡境内,就闻到一股刺鼻的农药味。几米外的玉米田里,玉米棒以下的叶片已被啃光,就连地里的草也啃得光秃秃的。玉米棒以上的部分叶片被蚕食成锯齿状,每片叶子上都有五六只黑色的虫子在蠕动。地面上密密麻麻的虫子,有的已经死掉,有的仍在爬行。

  一个罩着面罩,全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农民背着喷雾器从玉米地里走出来,脸上、颈上、身上爬满了虫子。

  他自我介绍,他是团结乡增胜村农民叫李丰江,他和哥哥总共种了60亩玉米,若丰产每亩可收千斤,现因虫害只能产350斤左右。虽然已经喷了一遍药,但似乎作用不大,只能换药再喷一遍。

  自从三代粘虫病虫害在团结乡爆发以来,团结乡党委书记赵玉昌就一直坚守在田间。他向记者介绍说,全乡17万亩玉米,均不同程度受灾。他说,团结乡在半个月前几乎全部喷洒过一遍药,现在在喷二遍药。据赵玉昌介绍,氯氰菊酯类杀虫剂对消杀三代粘虫效果好,但消杀粘虫只有触杀和喂毒最直接有效,由于玉米叶片肥大,一部分粘虫躲在叶片下面,不能直接触杀掉,只有靠它啃吃喷药叶片后中毒杀死。

  赵玉昌说,市农委派驻农技人员住在乡里指导,并每日把防治情况向市里汇报,市政府每天都召开会议研究对策。乡里也组织工作人员到田间地头指导,全乡正全力以赴打一场防虫治虫攻坚战。

  据了解,团结乡一共有五个村受虫害最为严重。估计玉米平均减产为30%,严重地块达50%。

  在赵玉昌书记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鑫富村富民屯,据屯长王治安介绍,全屯总计4500亩玉米,受灾达2700亩,现正在进行喷药防治。

  在屯北的一片玉米田里,村民王福正在用喷雾机喷药。他介绍说,这个喷雾机一次作业面积覆盖十几根垄,全村很多人家都等着它呢。

  双城市农业植保站站长王少华刚从韩甸返回农委开会,他负责统计每天的受灾面积和防治情况。他向记者介绍说,全市玉米总共种植面积为285万亩,受害面积最严重的大约有5000亩,最严重指的是穗以下部分被磕光的。

  王少华说,从7月23日,根据华北、黄淮出现的蛾峰情况,农委就发布了病虫害预测预报,要求各乡镇和农户到田间查看。但农户一般的习惯是在地头走一圈,看看没有虫子就认为没事。直到8月8日,才发现虫害已经进入高峰期。

  “十年九不遇”,有着四十年植保工作经验的王少华说,“防虫减灾需要全民动员,积极防治能减少损失。”

  新闻链接

  粘虫是一种全国大区迁飞性的害虫,我省虫源主要来自江淮麦区。每年6月份,第一代成虫飞到我省,产下二代幼虫,7月末,二代粘虫应迁回南方,但受我省七八月份天气的影响,滞留我省,产生三代粘虫。三代粘虫有集中、隐蔽、暴发、迁移等危害,主要取食玉米、小麦、谷子、高粱、水稻等禾本科作物。

  省植保站建议

  施药时要避开中午时间,以上午9时前、下午4时后喷药作业为宜,施药后4小时内如遇降雨,应及时补喷一次。药剂喷雾要做到均匀、周到,地头及路边的杂草都要喷到。对药剂不足或虫口密度低的地块,可于清晨或傍晚顺垄检查发现幼虫,进行人工捏杀,或在被害株根际周围土缝中寻找,予以杀灭。

  施药作业人员应注意人身安全,喷药作业时穿好防护服,戴好防毒面具,避免药液直接接触皮肤。每次作业时间不超过半小时,要轮换休息,杜绝疲劳作业。施药地块要提前通知并悬挂警示标志,坚决避免人畜中毒事件发生。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