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8日讯(苏群英 记者岳云雪)一个基层法庭,短短几年,曾经培育出黑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全国青年法官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大庆市十佳公仆、大庆市优秀法官标兵,输送出一批政法系统的优秀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多位省级领导和最高法院领导莅临视察,全国几十家法院前来参观学习,就是美国俄亥俄州法院也曾来此考察,认为这里的经验具有中国特点,在美国也是可以试一试的。先后荣获全省政法战线“学东莱、打基础”先进基层单位,全省法院优秀法庭标兵、全国优秀法庭、荣记集体一等功,先后共112人次荣获省、市、区先进荣誉称号,有13人次荣记个人一、二、三等功,人们不禁要问:什么样的单位能获得如此厚重荣誉,耀眼光环?
在大庆市让胡路区的东湖矗立着一座白色的三层小楼,“让胡路区人民法院乘风法庭”的几个大字赫然醒目。
笔者来到了令人向往,令人敬佩,受到群众爱戴的乘风法庭,探寻在新的历史时期法庭的工作情况和新时期的法庭人的精神风貌……
法庭的第三任庭长邓作君热情地接待了笔者,他将笔者引进了法庭一尘不染的荣誉室,一块块奖牌、一个个奖杯、一张张奖状、一面面锦旗、一封封感谢信,浓缩了法庭辉煌的历史,记录了法庭奋力前进的业绩,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使人肃然起敬,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在庭长室,笔者看到宽大的办公桌上,密密麻麻摆满了各种案件的有关材料,甚至连笔者喝水的杯子都没地方放,只好捧在手里,生怕挪动而打乱了材料的顺序,影响主人的工作,阳光从窗外透过,虽已入冬,但室内暖洋洋的。
邓作君是法庭的第三任庭长,此前曾任多年法院的政工科长,沉稳、干练、精明,由政工科长到庭长,这一角色的转换,院领导的寓意不言自明,谁都知道,乘风法庭在全院乃至全市法院系统的位置和分量,这个庭长的责任重大啊…..!随着邓庭长的介绍,笔者感到乘风法庭在高起点跑道上前进的脚步依然是那样铿锵有力,昨日的荣誉光环依然是鲜亮光艳,这是因为
廉洁奉公的传统——在延续
乘风法庭曾被誉为先进典型的摇篮,这些典型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廉洁奉公,可以说,廉洁是这个法庭的“魂”,没有法庭集体廉洁的风气,怎么可能培养出那么多的先进典型呢!时间虽然在一年一年过去,典型也早已走出这个集体成为各级领导,但廉洁奉公的“魂”在这里却历久弥坚,廉洁奉公被今天的法庭人坚守,这个传统在延续。乘风法庭原先在钻井一公司院内办公,一座小楼500平方米,办公条件差且拥挤不说,还不方便群众,甚至有些当事人误认为法庭归属钻井一公司,邓庭长来后的第二年,院领导经过多方努力,决定新建法庭,1830平方米的建筑虽然不大,对于法庭来说却也是一项大工程了,邓庭长作为工程的一线指挥,就日夜守在工地,庭里的正常工作又不能耽误,经常是白天在工地,晚上在法庭处理业务,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办公楼建成了,法庭的办公条件得到彻底改变,但是人也瘦了,黑了,为了工作,这个庭的人都一股拼的劲头,奉献、而不求索取。而拒礼受贿在乘风法庭就是很平常的,没有人为此感到惊讶,也没有人为此而感到是多么的了不起。从过去到现在法庭人人都是这么做的,邓庭长在处理一起离婚案件时,原告为了达到多分财产的目的,多次找关系约他吃饭,被拒绝后,第一次开庭后,原告并没有离开法庭,而是在法庭门外一直等侯,在邓庭长准备下班时,原告突然闯进来,先是一个劲的请求照顾,后扔下一个装有钱的信封跑出门外,上车就走了。邓作君无可奈何,立即将情况打电话报告了院领导,院领导得知后,立即通知有关部门找到唐某,责令其将钱取回,一年内就有六次拒礼拒贿,当然这些事情是笔者从庭里其它同志那里得知的。在这个法庭还流传着年轻法官陈晓鹏“罢宴”的故事,一个周未,下班铃声刚刚响起,陈晓鹏就接到了一个要好同学的电话邀请,说是周未同学聚会,紧张工作了一周的陈晓鹏也想好好放松一下,便欣然接受了,但是当他来到酒店时,发现一名当事人也在座,原来,同学的宴请是为一起案件说情,陈晓鹏生气地对同学说:“在这种场合请我吃饭不是鸿门宴吗”,说完,拂袖而去。这名被告为了把没理的官司打赢,找陈晓鹏的同学说情,而导演了这场所谓的“同学聚会”。此案最后得到了公正审理,原告胜了官司。当他事后知道这一切时,非常感动。非要请陈晓鹏吃饭,他说:“当初你不吃被告的饭是因为他想让你照顾,而我请你吃饭是在案子办完以后,只是对你这种行为表示敬佩。”见陈晓鹏执意不去,他又拿出五百元钱对陈晓鹏说:“我请你怕担嫌疑,你带家人自己去吃。”说完硬塞给小陈就走了,小陈只好把钱交给庭长退了回去。但是从此一句话却在当事人中间流传开来:乘风法庭不愧是先进法庭,名不虚传!
执法办案的能力——在加强
乘风法庭案件多,这是笔者从几年前看到的顾双彦先进事迹中了解到的,那么现在呢,这里有一组数据:自2004年以来,这个法庭平均每年受案1400余件,最高时年案受案1914件,审判人员人均办案450件以上,副庭长朱丹是2007年10月来到法庭的,对此深有感触。她刚到法庭不足三个月的时间,在60多个正常工作日就分到100多起案件,整天处于开庭、写判决、忙得头晕目眩,有时睡到半夜,突然想到案件的法律观点,就立即爬起来写判决,一个多月的时间身体就瘦了六七斤,她说;“以前只知道乘风法庭案件多,但真没想到会这么忙,这么累。”青年法官陈晓鹏2004年从院里派到法庭工作,从事审判工作三年,就实实在在审结案件1358件,其中2007年主审案件512件。这个法庭审判法官为了应对繁重的审判任务,他们开展了“一赛”做到“四不过”,“一赛”就是结合目标管理考评,开展了“多办案、快办案、办好案”的竞赛,通过竞赛强化业务能力,提高办案能力和质量,“四不过”就是立案不过天,紧急案件审理不过夜,一般案件审理不过周,案件执行不过月。乘风法庭工作量是其它法庭的五倍,面对压力他们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从2004年以来,虽然案件不断增加,但却没有申诉、抗诉案件,没有一起差错案件。案件一步到庭率达到95%,案件调解率超过80%,当庭结案率达到35%,和法庭打过交道的律师向法院党组反映他们办案公正、规范、辖区内的企业对法庭的工作也是赞扬有加,达源集团曾向市政协视察团赞扬这个法庭为大企业服务做的好,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几年来,这个法庭无一起上访、闹访案件。这其中的原因引人深思……,金杯银杯随着时光的流逝将变为历史,老百姓的口碑却是广为传颂的,乘风法庭以骄人的业绩不但荣获了金杯银杯,他们更得到远比金杯、银杯更为宝贵的老百姓的口碑。
便民为民的作风——在发展
在乘风法庭,记者感到,三层小楼层次分明,一层是审判区、包括三个审判庭,一个速裁庭、立案庭、当事人休息室,座椅、报纸、饮水机等一应俱全,还安装了电子显示屏和触摸屏,通过这两屏当事人可对自己的案件情况一览无余。在一楼即可完成全部诉讼程序,当事人从不用楼上楼下来回跑,在两天的采访中笔者发现,当事人对有的问题想深入了解时,也不是自己到楼上,而是在休息室等侯,有关工作人员负责楼上楼下沟通,当记者问到:让当事人自己问不行吗?你们楼上楼下的不嫌累吗?年轻干警微笑回答,在我们法庭,不能让当事人有一事为难,再说这样做我们自己已经习惯了。淡淡的一句“这样做我们已经习惯了”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如果我们所有机关的工作人员都能具有这种“我们已经习惯了”的作风,那么“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还会存在吗?乘风法庭不但在庭内这样,他们还把便民利民的措施拓展到了庭外,让胡路区共有六个街道办事处,这个法庭辖区内就有乘风,银浪两个较大的街道办事处,司法服务进社区是他们在全市率先开展起来的,于是在两个街道21个社区就不断地留下了乘风法庭工作人员的身影。邓作君至今对第一次进社区服务的场景还记忆犹新。这些年他们坚持每半个月一次从未间断过,仅2007年就进行了22次,现场解答750余人次,调解纠纷7件,指导诉讼20多件。此外,他们还深入到困难的当事人家中办案,为为当事人排忧解难。2007年,他们受理了一起离婚案件,被告是一位股骨头坏死患者,病情严重,已经瘫痪在床,孩子又小,也不能帮他,虽然同意离婚,但无法到庭,得知这种情况后,法官陈晓鹏、书记员陈兵决定到被告家中开庭。他们刚一进门,一股浓烈的腥臭气味扑面而来,由于被告瘫痪、无人照顾,只能凭借拐杖艰难的挪动,屋里到处是一次性饭盒和脏衣服,无从下脚,面对令人作呕的气味,破烂不堪的环境和骨瘦如柴的被告,两位法官心中涌起一陈酸楚,在帮当事人简单清理了一下桌子,腾出可以写字的地方后,就地开庭,处理完案子后,他们又帮助打扫卫生清理垃圾,拿到楼下,他们的行动,就连原告也深受感动。仅这一年这个法官就上门办案六次。6月的一天,近下班时间,一个身穿破旧迷彩服的中年男子神情沮丧的走了法庭,说自己是外地来大庆打工的,跟一个包工头干装修,到结帐发工钱时,包工头却跑了,现在来法庭请求帮助把工钱要回来,经询问,发现这个农民工对包工头的情况一无所知,当得知他的情况不符合立案条件时,他竟然在法庭里嚎啕大哭,对法官说,他昨天给老家打电话时知道儿子生病,现正在医院抢救,家里正指望着他拿回工钱给儿子治病呢,可现在自己的事立不了案,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想到这就又哭起来。在场的人也不由为之动情,陈晓鹏拿出身上仅有的200元钱给他,让他先回家照顾孩子,劳务费的事有证据时可以重新诉讼。这位农民工在推辞拒绝一阵后,接过钱泪眼婆娑地离开了法庭。不论这个农民工将来是否会讨回工钱,但也会记得在他最无助的时候,乘风法庭给过他温暖。一次一位拄着双拐的老人来到法庭要求立案,在办理手续中,得知该人是因为没有钱拄双拐从银浪村走到法庭的时,王微立即将仅有的16元钱全部送给老人,让其打车,随后又从食堂打来饭菜,老人吃饱饭感动得热泪盈眶,一个劲说谢谢,其它当事人赞誉地说:“这个小法官真是菩萨心肠。”一份简单的饭菜,区区的十几块钱,解决不了当事人的困苦,但却温暖了他们的心,树立起来的却是人民法庭人民法官在百姓心中的良好形象。这类事情在全庭共发生过多少次谁也记不清了,在采访中,笔者还听到这样的事,一次一个牧场的职工养的牛丢了,来到法庭求法庭帮助找牛,还有一家养的母猪怀孕后生病并经兽医治疗,但还是死了,要求赔偿,来到法庭问让兽医赔多少钱合适,干警小张说,有不少人到公安分局办事而找错了地方,找到法庭来了(法庭与分局相邻)这些事情或许可笑,或许说明不了什么,但仔细一想,又不完全是那么简单。当法庭把人民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时,百姓的心里才有法庭,因为这里寄托了他们的希望!
队伍建设的水平——在提高
笔者在乘风法庭有一种感受,这里的每个人都彰显激情,富有活力,充满信心、洋溢着一种团结和谐乐观向上的氛围。可以看出,这支队伍富有团队精神,对于法庭的队伍建设,有着八年政工科长经历的邓庭长如是说:对上要讲党性原则、对下要讲关爱,对干警负责,对他们的家长负责,不能给法庭抹黑,更不能让任何一个同志犯错误。擅长思想政治工作的他,在抓队伍建设中,他把庭长演绎了两个角色:即在年轻人面前,他是一个呵护关爱的长者,在其它人面前,他又是一个敦厚勤奋的“兄长”。两个角色,一个目的,为大家的成长开辟环境,创造条件,使得乘风法庭的队伍建设水平在不断提高。四年间,有5人加入党组织,又涌现出了陈晓鹏这样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市政法战线标兵的新时期乘风法庭的骄傲。几年来,这个法庭没有一人因违返纪律受到通报,没有一人受到诫勉谈话,没有一个受到不廉洁举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零违纪”。在工作面前,这里没有人拈轻怕重,邓作君说他最自豪的就是全庭人的团结和谐。在困难面前,这里没有人退缩不前;在家庭和事业面前,顾全大局;在同事之间,团结友爱,在荣誉面前,谦让他人,什么是素质,这就是素质,什么是水平,这就是水平。就是在这些所谓“具体”细微处,展示了乘风法庭干警的精神风貌,李玉坤是法庭年纪最大的老同志,来到法庭后,每年执结的案件都在百起以上,工作热情和年轻人一样。2007年10月份在一次执行中突发尿血疼痛难忍,庭长和同事知道后都劝他说先放下工作马上治疗,可他又坚持了两天,处理完急难案件后才去医院,术后半个月,他就不顾医生的嘱咐和家人的劝告还回岗位,一边化疗,一边坚持工作。陈晓鹏的母亲2007年因骨折住院,做为唯一的儿子却没有在医院陪伴一天,内勤王微一人负责多项工作,全年没请过一天假,书记员陈兵在完成速录任务的同时,得知庭里送达、保全工作人员紧张就主动参加,周爽家离法庭十多里,常年挤公共汽车上下班,几年时间从未迟到早退过一次,经常是来得最早走的最晚,缘何如此,因为他们把在乘风法庭工作当成是一种光荣,一种自豪,一种激励,还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那就是肩负起传承光荣的使命!
乘风法庭把荣誉当作动力,把荣誉当作鞭策,把荣誉当作新的起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他们牢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三个至上”的要求,又向新的目标发起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