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8月19日讯 眼下的哈尔滨,“迷人的哈尔滨之夏”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如火如荼,避暑游出现“一房难求”、“一车难求”、“一票难求”的火爆景象。在“2012中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评选中,哈尔滨排名第二。记者从哈尔滨市旅游部门获悉,“十二五”期间,哈尔滨将打造“世界冰雪名城、中国避暑名城、中西文化名城、北国山水名城、国际音乐名城”五大城市名片,把哈尔滨建成集冰雪体验、避暑度假、商务会展、旅游集散功能为一体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区域旅游集散中心。
据悉,“十二五”期间,是哈尔滨旅游业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受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影响,入境游面临巨大挑战;因国内经济发展基本面良好,国内游和本地游发展机遇仍然很多,哈尔滨旅游业仍处于黄金发展期。基于此种研判,哈尔滨将继续践行“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理念,围绕转型升级、培育重点品牌、强化产业融合、统筹资源配置,创建五大城市名片。哈尔滨提出,到2015年末,全市旅游总收入突破960亿元,年均增长20%。为此,哈尔滨重点构建“1234”板块,即“一城集散、两带支撑、三圈辐射、四极出新”,形成贯通全市、延伸全省、跨越国界的大旅游发展布局。“一城”即哈尔滨都市核心旅游区;“两带”即松花江黄金旅游带和哈亚冰雪生态旅游带;“三圈”即环城游憩圈、远郊生态旅游圈、区域旅游圈;“四极”即尚志、五常、宾县、阿城四个新的旅游增长极。
据介绍,哈尔滨将下大力气营造旅游环境。指导和协调旅游业重大政策制定、管理体制改革、发展规划编制、重点项目推进和专项资金使用。塑造旅游形象、创新办节模式、加大整合力度,将哈尔滨冰雪节和“迷人的哈尔滨之夏”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创办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节庆盛典,提高哈尔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建设旅游项目,整合国有旅游资源,搭建全市旅游投融资平台。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加快交通路网、旅游道路标识、景区标牌建设,构建便捷通达的旅游交通体系。完善饭店、宾馆等配套服务设施,加快推进目前在建的七家五星级酒店建设。
近年来,哈尔滨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为五大城市名片打造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57亿人次,是“十五”期间的2.19倍,年均增长17.9%;累计实现旅游收入1313.9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96倍,年均增长25.5%。2011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565.6万人次,同比增长10%;总收入458.9亿元,同比增长20.3%,相当于全市GDP比重的10.8%。今年上半年,累计接待旅游者2455万人次,同比增长6.12%;旅游总收入269亿元,同比增长12.5%。目前,哈尔滨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2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100多万人。作为中国第一批优秀旅游城市,哈尔滨跻身全国旅游城市前20强,先后被评为中国“十佳宜游城市”、“十大节庆城市”、“十大品牌城市”、“十大避暑旅游城市”。旅游业已成为哈尔滨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龙头产业。
大旅游工作格局初步形成。近年来,哈尔滨将旅游业作为新型战略支柱产业,优先发展。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有关副市长为副组长、相关区县(市)及市直部门为成员的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强化了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督办检查等职能。提出了“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理念,坚持旅游开发与城市发展相统一,把整个城市作为最大的景区、最好的旅游产品、最美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经营,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努力改善城市形象。全市上下基本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大旅游工作格局。
旅游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几年来,相继编制完成了《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万顷松江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松花江黄金旅游带规划》、《哈尔滨乡村旅游规划》等多项规划。在规划指导下,推进了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特别是去年,举全市之力投资近百亿元,推进“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建设;投资近亿元推出冰雪大世界实景演出、雪博会都市雪乡和冰灯游园会冰雪园林艺术等全新项目;投资12亿元完成了中华巴洛克二期保护改造工程;投资4亿元加快了亚布力镇、金龙山镇等旅游名镇建设。目前,以冰雪大世界、雪雕博览会、冰灯游园会为代表的冰雪观光旅游产品,以亚布力、二龙山为代表的滑雪度假旅游产品,以太阳岛湿地、滨江湿地、金河湾湿地为代表的湿地休闲旅游产品,以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为代表的欧陆风情旅游产品,以中华巴洛克、金源故都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以凤凰山、巴兰河漂流为代表的北国山水旅游产品,以四野指挥部、731战争遗址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产品,构成了哈尔滨多元特色旅游产品体系。通过节庆活动、媒体宣传、专业营销、区域合作等形式,哈尔滨旅游形象实现了从“冰城”到“冰城夏都”的嬗变,“冰城夏都”知晓率由65.9%升至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