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林川
东北网8月21日讯:“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他的心中时刻装着党的事业、装着致富一方的使命、装着干部的成长、装着百姓的幸福,却唯独没有他自己。
他,就是被全县老百姓亲切称为“贴心书记”的中共嘉荫县委书记——金达人。
“要发展,首先要有个好思路”
“没有思路,就没出路;要发展,首先要有个好思路;嘉荫要发展,必须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这是他在县委十二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上作工作报告时总结分析县情对县委班子提出的工作目标。
“发展是硬道理,改变农村只有靠发展。我们的责任是服务百姓,做到权为民所用,就要坚持发展为要,理清发展之路,善谋富民之策,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中转变作风、推进发展。”他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带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坚定信念,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身体力行深入全县9个乡镇、73个行政村开展调查研究。在总结实施“六项战略”(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旅游强县、开放活县、环境立县、科教兴县)、发展“四色经济”(优质大豆为主的金色经济,绒山羊为主的银色经济,民有林为主的绿色经济,黑木耳为主的黑色经济)、打造北方边陲名城等系列工作思路的基础上,本着“更注重实际、更突出特色、更彰显成果”的原则,从发展现代农业、做强生态旅游、搞活边境贸易、推进城市建设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对嘉荫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进行认真研究和深化,确定了实施“农业富民、旅贸兴县、环境靓城”战略的发展思路,为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1年12月17日,一个运筹帷幄、蓄势待发、充满无限生机和希望的日子,嘉荫县第十三次党代会在嘉荫县文体中心隆重召开。
“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17.8亿元,比2006年增长61.5%,年均增长10.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达到7500万元,比2006年增长95.8%,年均增长1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1065元,比2006年增长62.7%,年均增长10.2%••••••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势强劲,形成了以“四色经济”为主体具有嘉荫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2011年,全县农业总产值预计实现65730万元,比2006年增长68.9%,年均增长19.1%。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0285元,比2006年增长117.9%,年均增长16.9%。各项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为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金书记的话音刚落,会场立刻响起热烈的掌声。与会的所有同志无不为这段话而感到心动和兴奋。大家都明白,县委书记金达人代表县委所作的工作报告中的这段话,特别是其中这短短的几组数字的分量该有多么重,这里饱含着几年来他带领县委一班人践行“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全部心血。
“在我们老百姓眼里他不是‘官’,是我们嘉荫普通老百姓的一员,是我们的‘主心骨’、‘领航人’,嘉荫今天的变化离不开金书记,我们为有这样一位‘贴心书记’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是嘉荫县一名普通老百姓给他的评价,是最真挚的,是发自肺腑的,是从心窝子里“掏”出来的。
“老百姓要致富,就得让人人有事干”
“老百姓要致富,就得让人人有事干。只有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带着感情融入百姓,做到情为民所系,就要真正放下架子、铺下身子,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交朋友,帮助他们寻找致富门路,在深入群众、融入百姓中拉近距离、增进感情。”这是金书记跟党员干部常说的一句话。
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好快发展,“关键”在哪里?嘉荫作为典型的农业县份,主要以种植大豆为主,由于土地连年耕种,加之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较慢,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较小,农民要求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愿望十分迫切。县委书记金达人作为一班之长,带头深入农村,身入农家,千方百计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寻找有效途径,充分利用和依托资源优势,引导农民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水稻、玉米、北药和黑木耳等特色种植业及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山特产品加工等特色项目,构建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或“多乡一业、多村一品”的格局,帮助和带领农民奏响了致富奔小康的强音,谱写出了一曲曲动人的新乐章。
青山乡建华村地处偏远,自然基础条件较差,人均耕地面积全县排名最后,全村百姓只能依靠种地的微薄收入、采集山野菜和打短工维持生计,孩子上学没钱、老人看病求医没钱,就连大姑娘小伙子出嫁娶媳妇也成了一种奢望。2005年春节刚过,他带领全体政府班子成员将政府常务会开在了建华村,当即决定要结合该村实际,把发展袋栽木耳作为重点生产项目,加强在技术、服务、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实现黑木耳产业的加快发展。经过几年努力,建华村的袋栽木耳种植户由原来的25户发展到现在的144户,种植地栽木耳由最初的10多万袋发展到今天的550万袋,并全部实行微喷浇灌,实现了标准化种植和科学管理。全光下袋栽木耳示范区总面积达到27.3万平方米,仅种植地栽木耳一项就实现创收5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2080余元,成了全市有名的富裕村和黑木耳专业村。
2011年12月,召开县第十三次党代会,青山乡建华村的1名的党代表开着小轿车来参加会议。他说:“几年前我还得走好几里路,等客车来开会,今天我是开着自家轿车来的,现在我们嘉荫的老百姓富了,腰包鼓了,生活好了,最应该感谢的人就是我们的县委书记,县委换届我要投他一票。”
刚一入冬,金书记就收到一条短信,短信中这样写道,“尊敬的金书记,我是沪嘉乡新安村的刘仁,今年我家的生猪又赚钱了,请您一定到我家吃顿‘杀猪菜’,感谢您对我的帮助。”
2008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一号文件”对新建年出栏200头以上养猪场、50头以上养牛场及存栏1000只以上的禽类养殖场,建设标准化圈舍,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给予50元/平方米补贴,在“一号文件”的鼓舞下,年过60的老刘投入30多万元,建起了面积800多平方米的生猪养殖厂。由于受市场行情影响,生猪价格由每斤8元钱,掉到了每斤3元6角钱,每出栏一头猪,不但赚不到钱,还要赔上200多元。眼看着猪厂就要挺不住了,一次金书记带着班子成员到沪嘉乡考察,听说了年过花甲的老刘的创业经历,非常钦佩,被老人的精神感动。说,一定要到老刘的养猪厂看看,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能够帮助解决。当来到猪厂了解老刘正在为销售和猪肉价格下跌发愁时,他安慰到,目前生猪市场行情正在回升,您这种创业精神是我们学习榜样,有困难县委、县政府不会管的,当即决定由县委、县政府解决补贴资金5万元,并责成相关部门协调贴息贷款5万元,解决了老人的燃眉之急,帮助渡过了难关。如今,老人的生猪养殖厂又扩大了规模,面积达了1000平方米,养殖生猪500多头,全年出栏量达到了1000多头,纯收入50余万元。
回想起当初的创业经历,老刘至今还记忆犹新,还为自己捏了一把汗。他说:“如今我又办起了砖厂、机制木炭加工厂,我能有今天多亏了勤政、务实的县委班子,多亏了金书记,要不我这一把老骨头,早就挺不到今天了。”
“要让老实人不吃亏,就得让干事者有舞台”
“选人用人是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干部是一种资源,培养干部就是为未来的发展创造动力,干部选得准不准,群众最有发言权。要让老实人不吃亏,就得让干事者有舞台,我们用好一个人,会激励一大片;选错一个人,会伤害一群人。我们肩头有万千责任!”
他始终坚持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放在全县科学发展的大局下来谋划和推进,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坚持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着力选贤任能。他多次提到,“我们的乡镇干部身处于基层一线,生活条件艰苦,工作辛苦,且常常在矛盾多发点和交汇点中处置问题,我们应该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多关心基层干部的成长。”在2011年乡镇换届中,县委注重在基层一线和急难险重任务中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干部,共提拔了23名科级干部,其中乡镇一线干部就有19名。
很多农民群众代表都说,“这次乡镇换届,县委提名的干部,我们都熟悉,也很满意,我们愿意投他们一票。”
一位在农村工作10多年的乡镇干部,通过这次换届当选为副乡长。他感慨到,“没想到这次县委这么重视我们基层干部,金书记对我们基层干部这样关心,这让我们扎根基层努力工作的干部有了奔头、有了盼头和希望,我们一定不辜负县委的希望,不辜负百姓重托,扎扎实实干好工作。”
“村官不是官,但责任重如山。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大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方针,小到调解家庭矛盾纠纷,哪一样也离不开村干部跑前跑后,都需要村干部给农民群众作深入细致的工作。农村工作不稳定,我这个县委书记在这里也就呆不长了,我们应该多关心爱护村干部。”
他从解决村干部的切身利益出发,积极创新村干部队伍管理机制,进一步增强村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先后出台了《嘉荫县村干部选拔、培养、监督及考核管理办法(试行)》、《嘉荫县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试行)》、《嘉荫县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评选、奖励、管理办法》等,从制度上强化对村干部的考核管理,彻底打破了“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传统管理模式。评选为嘉荫县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由县财政每月分别发放500元、400元奖励津贴,达到退休年龄参照副科级干部标准核定退休工资。目前已有42人评为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得到了奖励津贴,其中有3人退休并享受副科级干部退休待遇,极大地激发了农村干部的工作热情。同时,研究制定了《社区工作者生活补贴办法》和《嘉荫县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书记工作津贴补助办法》,将社区工作人员生活补贴,由2006年以前的每人每月22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900元;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书记每月发放200元工作津贴,极大的调动了社区和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干了一辈子村干部工作,想不到我还能像公务员一样退休,每月能领到1500多元的工资,这都是组织对我们村干部的关爱呀!”这是在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岗位上退休第一人,原向阳乡育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邓家余由衷的感慨。
“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就要到群众中去”
“只要真心为群众,就能获得百姓拥护,我们解决问题就要到群众中去,带着成果惠及百姓,做到利为民所谋,就要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在深入实际、了解期盼中改进工作、改善民生,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就要到群众中去。”
今天,乌云镇中学将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全体师生为之欢呼雀跃,激动不已。“县委书记过来看一看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还要和我们共进午餐,我们心情格外激动。”一位中学生兴奋的说道。
2010年秋季,金书记在深入学校视察时,发现多数寄宿学生体质较差、营养不足,学生家庭比较贫困。“在穷不能穷教育,在苦不能苦孩子。”于是他责成教育部门组成专家组到各校进行调研,并决定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营养餐工程。根据实际运营情况,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天2元到每人每天3元,最后调整到2011年的每人每天6元。今年,又加大了投入力度,县里投入500万元,将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天6元提高到每人每天10元,补助范围调整到非义务教育的高中和职高,补助天数由原来的26天,增加到30天,每人每年可得到伙食补助2700元,全县共有13所学校的2586名寄宿生直接受益。
“小饭桌”解决家长大困惑。“我们夫妻俩长年在外打工,出门在外最不放心的是孩子上学吃饭的问题。现在好了县里实施了营养餐工程,学校吃得好,住得也好,天天发牛奶、吃鸡蛋,我们两口子今后也能放心在外挣钱了。”嘉荫县保兴乡庆丰村的一位村民回乡探亲时,表达了他的最大心愿。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一惠民之举的推行犹如春天的喜雨,滋润着每个参合农民的心田,以往“小病拖、大病挨、实在没办法了才往医院抬”的现象全面得以改变。
金书记春节期间走访保兴乡互助村的一位老党员时,亲切地与老人交谈起来,询问老人的身体情况,当谈到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看法时,老人眼睛透出了光亮。说道,“我身患食管癌多年一直也不敢出去手术。今年,县委提高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年度补偿封顶线由5万元提高到10万元,我才敢出去做手术,花了14.6万元,县里给我报销了10万元,我花4万元,就把病治了,如果没有‘合作医疗’,这一大笔医疗费真不知怎么来,我还能敢去治病吗?”
合作医疗,是我们农民的保险库!以前,百姓得个啥病,不是挨,就是拖,现在参加合作医疗可不这样了,只要感觉不正常就马上到医院检查治疗。一位刚刚办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后续的村民兴奋地跟说道。
“投资1000万元,完成县幼儿学校收尾建设和装修工作;投资792万元,新建常胜乡中心幼儿园1440平方米、保兴乡中心幼儿园2160平方米,完善乡镇幼儿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开展“一帮一”、“春蕾计划”、“雷锋基金”和“爱心助成才、共圆大学梦”等助学活动,资助500名贫困学生;筹资94万元,对村医进行补助;投资1000万元,为县医院购置全市最先进的核磁共振等医疗设备;投资100万元,为610名灵活就业人员落实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政策••••••”
今年年初,金书记在县委全会上向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庄重承诺,“今年无论任务有多重、困难有多大、阻力有多强,我们都要办好这惠民、利民的三十件大事!”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切为了嘉荫人民的幸福”,一句响当当的诺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任现职10年来,他带着感情去工作,带着热情去服务,带着真情去奉献,坚持扎根基层,心系群众,带领全县人民聚精会神谋发展、齐心协力抓建设、千方百计惠民生,将自己所有的真情洒满了嘉荫大地,将自己的所有热忱奉献给了嘉荫人民,使嘉荫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嘉荫乡村,生产发展,生活丰裕,环境优美,道路平坦,排水通畅、栅栏整齐,花草馨香,绿树荫荫,一个“绿化、美化、香化、净化、亮化”的新农村展现在人们面前;如今的嘉荫县城,宽敞整洁的街道旁绿树成荫,傲视飞翔的恐龙塑雕迎风招手,排列整齐的的欧典风格高楼拔地而起••••••如今的嘉荫是国家级“园林县城”、“卫生县城”、“文明县城”。嘉荫,这颗镶嵌在祖国北疆边陲绿色版图上的龙乡明珠,在金达人书记的带领下,正在大步走向更加富裕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