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平民英雄 大爱无形——走近冰城平民英雄群体
2012-08-22 08:49:22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王宗华 薛婧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苏泽军婉拒被救孩子家属送来的现金。记者 苏强 摄

  黑龙江日报8月22日讯 当英雄杨大妈事迹还在街头巷尾传诵时,身患尿毒症的哈尔滨市民苏泽军又不顾个人安危从松花江中救出两名少年。这个夏天,冰城人的无私大爱感动全国。在连日来的采访中,记者发现在哈尔滨,还有许许多多像杨大妈一样的人,他们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危难中的生命,却都将自己的壮举当成分内之事,默默地做着无名英雄。日前,记者走进这些冰城平民英雄,感受着他们的质朴、善良和勇敢。

  英雄惜英雄

  在杨惠救人后的第四天,冰城又出现一位在松花江中救人的英雄苏泽军。16日11时30分,在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北岸西侧冰雪大世界附近,一名少年在游泳时遇险,3名同伴在营救中一同溺水。在附近摆摊的市民苏泽军听到呼救后,直奔溺水地点。在岸边群众的帮助下,他先后将两个游泳圈递给两名溺水者,并将其营救上岸。

  杨大妈得知苏泽军救人事迹后,既感动又心疼,“这个孩子病得那么重还下水救人,真是不容易啊!”17日中午,杨大妈特地赶到医院去看望正在透析的苏泽军。苏泽军说从报道中看到了杨大妈救人的经历,他说:“一个女同志能同时从水里救上两个男人,您的壮举实在太让人钦佩啦!”杨大妈说:“哪里啊,你身体不好,患有重病,还敢跳进江里救人,更不容易!”

  17日,记者在病房见到了苏泽军,详细了解后得知,今年41岁的苏泽军是一个有着8年尿毒症病史的患者,每隔一天他就要到医院透析一次。要不是媒体的报道,没有人知道,他1996年已经下岗,为了治病已卖掉自己名下的两套房子;夫妻都没有工作,和七旬父母五口人挤在一间只有40平方米的房子里;不管生活多么艰难,也不拖累家人不向朋友伸手借钱……

  没有工作的苏泽军平日靠摆摊为生,他在松花江北岸公路大桥西侧江边租卖帐篷,平时客人一般没走到里面就被前面的帐篷摊“截住”了,所以客人不是很多。知道苏泽军救人的事迹后,很多市民都想见见好人苏大哥,在他这里消费。

  英雄不留名

  今年60岁的张友庆是哈尔滨市冬泳协会副会长兼道外冬泳队队长。他告诉记者冬泳队的队员多数都有过救人的经历。张友庆说,自己在松花江边住了几十年,游泳是生活的一项主要内容。他说:“这么长的江岸,这么浩大的江面,随时可能遇到各种突发事件,救人、帮助人就是‘搭把手的事儿’。”一次看到一位妇女领着两只狗进入江中游泳,两只狗不停地扑向主人,主人喝了几口水有些招架不住了,开始呼救。张友庆赶紧下水把狗推开,帮着那位妇女游上岸。去年在江北公路大桥边上,一群正在野餐的人大声呼救,称有人落水了,他连忙下去救人,水深流急,没找到人,等他上来后看到水里有人漂浮着,他连忙又下去救人,上岸后发现那人呛水已经昏死过去,老张又给他做人工呼吸,直到把人救醒、120急救车将人拉走他才离开。

  冬泳队里许多人都有救人的经历,但他们自己都不愿再次提起。当记者通过同伴辗转找到其中一位曾经救过人的队员时,这位队员说,在江里救人,就像你们平时给人指个路那样平常,不能指望回报。

  人人爱英雄

  8月20日下午,记者来到哈尔滨市公安局水上分局,采访杨大妈所在的松花江哈尔滨城区段江上安全志愿者服务队队员,恰巧碰到市民马建华前来报名参加志愿服务队。她说,杨大妈的英雄行为让她非常钦佩。她刚刚退休,也想加入到杨大妈所在的队伍中来,向英雄学习,尽自己微薄的力量,为社会发挥余热。

  志愿服务队队长陈恩龙也高兴地告诉记者,这几天找他报名想参加志愿服务队的人很多。“杨大姐是我们这个队伍里的典型代表,我们常年在江边巡逻,遇到这样的事情,会水的人都会出手。”陈恩龙说,从小在江边长大、并在江边工作的他,有多次救人和参与救人的经历。一次他在江上驾驶快艇训练,远远看到江中心有个人在拼命招手。陈恩龙快速开船到这个人身边发现,他身上绑了七八个充气塑料袋,袋子里都灌进了水,正在拽着他慢慢往下沉。陈恩龙马上递给他一个长杆子,想把他拉到船上,可是这个人身上塑料袋特别重,无法将人直接拉上来,于是陈恩龙又一个个把塑料袋捅破,把水放掉,才把他拉到船上。

  志愿者服务队第十支队支队长崔成贵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一次,在江里游泳的他眼看着在江边浅滩玩水的少年一脚踩空,整个人掉入水中。他快速游过去,一把将这个少年拉出水面,送到岸边。

  在这个拥有2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里,不是所有的人都精通水性,但他们常年坚守在松花江边,通过不厌其烦的劝导,给人们筑起了一道安全墙。韩历波是志愿者服务队第二支队支队长,他带领30多名志愿者坚持每周两次从道外头道街到道里九站公园巡逻。“这里水深,不能在这里游泳”;“这里是清沟,快下来,小心冰裂了掉下去。”这些是志愿者们常说的话。志愿者们每年献工都达到3000多个小时,虽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壮举,但这种常年坚守、不图回报的精神值得钦佩。

责任编辑:代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