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黄华文:义务为百姓治病 大山深处的军医
2012-08-24 13:49:06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姚志刚 张群 王忠岩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黄华文在手上练习针灸

  黄华文的药品很齐全

  东北网8月24日讯 大兴安岭边防某团四连,坐落在大山深处。毕业于解放军大连医学院的黄华文在这里从事医务工作近十年,他编制的《防治大兴安岭常见病基本常识》小册子,有效预防了官兵和驻地居民中常见病的发生。随着医术的不断提高,黄华文已是驻地远近闻名的内科专家,被官兵和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黄军医”。近日,记者到黄华文所在地进行实地采访。

  在自己身上练针灸

  在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小营区,记者见到了中校军官黄华文,一头发花的头发,很难想象他才41岁。

  在连队军医办公室,一个装满针灸针的小盒子引起记者注意。“你是学中医的?”面对记者的提问,连队指导员曾祥坤解释到,这里医疗条件差,为了提高诊治水平,黄华文充分利用进修、公出、休假等机会抓紧学习,还自购了大量医学书籍,同时潜心钻研老军医高连启的医疗笔记,反复揣摩,积累学习笔记10多本,达到80余万字。针灸就是他自学的。当年为了练好“一针见血”的静脉穿刺基本功,黄华文不知往自己身上扎了多少针,左手扎遍了再扎右手,手臂扎遍了再扎胳膊,他的胳膊和手上都是密密麻麻的针眼。通过苦练,黄华文终于熟练地掌握了静脉穿刺术。

  编制防病手册

  大兴安岭气候严寒,冬天最低气温在零下五十多度,冻伤、风湿在官兵中时有发生,夏天山林草爬子横行,战士上江巡逻很容易患上森林脑炎、脑血栓。

  黄华文为将这些极大危害官兵健康的常见病研究透彻,他虚心向驻地卫生所医生请教,与他们共同诊断治疗这些常见病例,试验研究防治办法,最后编写出《防治大兴安岭常见病基本常识》小册子,给连队官兵人手发了一册,有效预防了官兵和驻地居民中常见病的发生。

  从医18年以来,黄华文始终坚持在平凡的岗位上,确保官兵和驻地群众身心健康。

  义务为百姓针灸治病


 

  记者到驻地当天,刚好赶上黄华文要给友谊村村民李永斌复查。记者与黄华文一行驱车来到数公里外的李永斌家。车还没停稳,就看到一男一女两位老年人伴着犬吠声,从屋里小跑着出来。李永斌说,听到汽车声近了,他们老夫妻俩就往外跑,平时很少有汽车进村,而开车到他们家的,除了他们的救命恩人黄华文不会是别人。

  李永斌说,几年前,他患了脑血栓,多方求医诊治,钱花了好几万,仍留下严重后遗症,不久又得了痔疮,病痛折磨得他对生活几乎失去信心。黄华文知道后,主动到他家开导他,义务为他针灸按摩。无论刮风下雨,每周三次,持续治疗近半年,现在他能下地干活了,对生活也有信心了。“像现在这样小跑着出门,在一年前都不敢想象,这一切多亏了黄军医啊!”给李永斌复查完,黄华文和往常一样,叮嘱李永斌不要吃辛辣食物,又留下两盒消炎药,就离开了。

  黄华文说,每当看到当地居民期盼健康的眼神,他都竭尽全力为每一位患病的村民细心诊治,遇到贫困村民,还免费赠送药品。

  四年没回家过春节

  在驻地,记者看到黄文华还进入炊事班帮厨。“连队人多,炊事班的工作量大,我只要有时间就会到炊事班帮忙,同时帮着调理官兵们的饮食。”

  黄华文一边娴熟地切着菜,一边和记者聊。“我是一名老兵,1989年入伍,1990年12月入党,2003年12月,从野战部队交流到这里的。”黄华文说,作为一名边防军医,治病救人的同时,还要克服环境闭塞、条件艰苦、两地分居等内地军人难以想象的困难。2005年年初,由于边防连队驻地偏远闭塞,环境条件艰苦,家属就业、孩子上学诸多不便,家里找人想给他换个岗位,他拒绝了。“一起交流过来的干部,上机关的上机关,调离的调离,转业的转业,但我不能离开这里。”黄华文说,“作为一名军人,就意味着要奉献,就意味着要报效国家。”

  长期两地分居让黄华文对家人愧疚无比,但为了让年轻的干部回去探亲,黄华文已经连续四年没与爱人和孩子一起过春节了。一年当中,两口子见面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每当面对妻子幽怨的眼神时,他总是说:“华文知道你的苦,很愧疚没有照顾好你,可边防连队远离城镇,离不开军医,官兵健康离不开军医。”

  谈到家庭,黄华文说,儿子在吉林延边读高三,和他共同生活的日子不到五年,他欠妻子和孩子很多,希望儿子在2013年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张广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