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在船上观赏节目。
创新
夜游航线叫好又叫座儿
每到傍晚,通江街湿地旅游码头上的豪华游轮在彩灯的装扮下,显得格外靓丽,320个客位的游轮上满是游人。从本月中旬起,市轮渡旅游公司开通的“夜游松花江”航线每晚7时30分由通江街湿地旅游码头发船,经松浦大桥至松花江公路大桥返回,而与其他游江轮渡相比,其魅力在于不仅能够看景,也有丰富的文化旅游项目可以欣赏。
开船前,工作人员像空姐一样,为游客演示如何穿戴救生衣。随着游轮驶离码头,文艺节目轮番上演,市民王斌先生一家三口享受着赠送的美食与啤酒,被相声逗得大笑,又为魔术而惊叹。而船上的卡拉OK设备,还能让喜爱唱歌的市民亮出“哈尔滨好声音”。在游乐间隙,专业导游为游客介绍两岸风光的特点,以及我市水运文化和有关太阳岛、江桥的故事。
当船靠岸后,多位市民显得恋恋不舍。市民王甫明说:“以前坐船就是看景色,现在还有这么丰富的节目,感觉真是大不一样,内容很充实。”
松花江带给哈尔滨丰富的旅游资源,近日,市轮渡旅游公司开发的“夜游松花江”航线将文艺表演、地域文化、游客互动等文化旅游项目与游船相结合,丰富了水上旅游内容,给游客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游船游出了文化味儿,我市水上旅游迈出了升级的第一步。
特色
水上旅游要打出文化牌
拥有松花江的哈尔滨,受水上旅游季节较短等因素的限制,水上旅游项目略显匮乏。但有资源就利用开发,形成具有哈埠特色的旅游品牌。旅游以文化为魂,并从小环境、大环境这两个环境入手,寻找一种可持续发展方式。”哈尔滨商业大学旅游烹饪学院院长石长波说。
石长波认为,在小环境方面,服务质量和文化项目一定要有保证,在全国,城市中有如此面积湿地的不多,水上旅游应以湿地游作为基础,充分利用湿地游文化,同时对城市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近日,‘迷人的哈尔滨之夏’——我喜爱的文化旅游产品征集活动结束,老街马车、亚麻服饰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备受瞩目,能否找到合适的形式,将其融入到水上旅游当中?不但将地域文化注入水上旅游,同时也把水上旅游作为宣传城市生态景观、人文景观的一个载体,做到看景色与品文化兼备。”
在大环境方面,则需要对湿地环境进行保护与开发。同时,针对夜游航线,两岸建筑的灯饰亮化等都将是硬件保证。
探索
提档升级内容是关键
今年3月份,市轮渡旅游公司10余名干部,前往广州、上海、厦门等地学习考察,并确定“从内容突破”的策略,将文化项目与江上轮渡相结合,对哈埠水上旅游进行“提档升级”。市轮渡旅游公司总经理赵伟光说:“水上旅游游客本地市民占九成以上,而这部分人对游船并不陌生。如何让他们从游船过程中获得新鲜感,内容是关键。”
为此,市轮渡旅游公司今年8条湿地游航线全部配备专业导游,让游客不再只是看热闹,还要了解藏在景色后面的文化与故事,并尝试引入餐饮项目,丰富游船内容。同时,以夜游航线为“试验田”,更深度进行游船与文化项目的结合。
尝试之初,市轮渡旅游公司做好了前期赔钱赚吆喝的准备,不断进行调整。下一步,可能延长运营时间,比如下午便可以上船吃饭,到晚间开始游船、演出,并与餐饮企业合作,提供特色美食。此外,在沿途多设停靠点,方便市民上下船。同时,寻求与旅行社合作,寻找更多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