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尔滨桥头屯居民大搬迁 对内涝严重地区首次整体搬迁
2012-08-31 08:12:08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刘旭 杨建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胡女士替80岁老母亲第一个领到房号。

 

  东北网8月31日讯 这是哈尔滨市对城市内涝严重地区首次实施的大规模整体搬迁;这是全市首个低洼易涝地区防汛排涝避险搬迁的项目;这是这座城市一次以人为本、顺应民意,急民所困、应民所需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从7月31日确定整体搬迁思路到居民实现搬家撤离,短短30天时间,桥头屯大搬迁创造出哈市整体搬迁“速度”。

  昨天记者走进桥头屯,感受着居民快搬家、大搬迁,急切渴盼告别低洼棚户区,住进高楼大厦的喜悦。

  后记

  昨天在搬迁现场,桥头屯的703户居民搬家热情高涨,配合工作组人员积极交房、验房,以最快的速度早日搬新家,住新居。然而当幸福来临时,人们却不敢相信这是现实。回首一个个真真切切在忙碌着的搬家群体,一辆辆进进出出的搬家车辆,排队选房号的人们,梦想就是照进了现实。

  据了解,按照桥头屯地区防汛排涝避险指挥部整体安排,9月30日搬迁结束,选择现房的居民“十一”之前就能住上新房子。同时,搬迁到民生尚都的居民有新开辟的公交专线出行,有对口学校上学。

  凌晨三点排队

  80岁刘桂兰第一个交房领号

  盼呀,就盼这一天。80岁的刘桂兰大娘在桥头屯住了一辈子,终于盼到要住楼房啦。凌晨三点,为了第一个领到房号,早早打发女儿女婿摸黑排队。当老人的名字在搬迁协议书上郑重盖章,领到1号选房号牌时,老人情从心生,流下激动的热泪。

  在三棵树办事处桥头屯地区搬迁工作组现场,看到密密麻麻签协议、选房号的人群,替母亲来排队的胡女士心里松了一口气。“终于领到号码牌了,家里东西早就收拾好了,就等着搬家。”她说,母亲刘桂兰今年已经80岁,在桥头屯住了将近30年,一辈子没有生活来源,一直靠低保生活。由于弟弟因病去逝,自己又下岗失业,母亲一直无法改变生活现状,长期住在低矮的小房里。这次搬迁终于圆了母亲的楼房梦。

  胡女士动情地说,从小到大记忆最深的就是夏天用盆舀水,冬天烧煤点炉子。以前连做梦都不敢想的搬新家住新房,今天政府帮助实现了,让母亲在有生之年喜迁新居,改变居住环境。

刘颖笑容满面收拾行李。

  全家盼着办“喜事”

  迁新居31岁儿子今年结婚

  记者来到刘颖家时,她正在忙着从屋里往外搬东西。昨天可以说是刘颖最高兴的一天,面对被搬得空荡荡的房子,刘颖看见的却是即将住进高楼的美好未来。

  刘颖是桥头屯最早的一批住户,她家的三代人都曾生活在这个不到30平方米的小屋里。今年60岁的刘颖已经在这里住了50年。虽然29日哈尔滨降下了暴雨,但是大雨却浇不息刘颖搬家的热情。等不到雨停,刘颖就开始搬家,趁早赶在30日选房前搬完,顺利地领到了房号。“急呀,我等这个楼房已经等了7年了。”对刘颖来说,自己住什么房子已经不重要了,最主要的是儿子还没有房子办喜事。刘颖的儿子今年31岁,就是因为没有房子,一直没能和处了多年的女友结婚,这次搬了新家后,头一件事就是要把儿子的婚事办了。刘颖说,好多年没啥喜事了,这是我们家50年来办的一件大喜事。

  刘颖把家里的杂货一一收拾停当,累得满头大汗,脸上却写满了无尽的笑容。

  搬进有阳光的房子

  向“水帘洞”“垃圾堆”说再见

  29日的一场暴雨彻底把冯秀双家变成了“水帘洞”,她家的火炕已经成为了一个“孤岛”,被没到炕沿的积水包围。66岁的冯秀双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日子,她没想到,这么些年后,最幸福的事就是她还能住上高楼。

  1998年,冯秀双就买下了现在的这个仅有24平方米的房子,从此一住就是14年。每到下雨,雨水就往屋里灌。

  一直和奶奶冯秀双生活在一起的孙子付一鹏说,每到下雨天他就像生活在“湖”里一样,雨水经常是没过了膝盖。29日早上6点开始,他就开始从屋里向外舀水,一直干到下午4点多,才把大部分的水排出去。这次搬迁,终于让祖孙俩可以住进有阳光的房子了。

  对于生活在“垃圾堆”旁边长达21年之久的徐显章来说,这次搬迁更像是一个“中国梦想秀”,是政府帮助他们梦想成真。徐显章一家7口都生活在这个不足25平方米的房子里,雪上加霜的是房子旁边就是垃圾站,每当有风吹来,都会把垃圾的臭味带进屋子里,这回能够搬离“垃圾堆”住进高楼,是徐显章最大的愿望。如今这一切,只在短短的30天里,全部实现。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