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市农业抗灾减灾全面启动 排涝平路一周内完成
2012-08-31 09:13:19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作者:赵亮 徐建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30日,园林部门对被台风“布拉万”吹倒的大树进行扶正补植,并用支杆进行三角固定,增强树木的抗风能力,确保树木正常生长。哈尔滨新闻网记者赵亮摄

  东北网8月31日讯 30日,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农业生产抗灾减灾紧急电视电话会议,通报“布拉万”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和大风天气给全市农业造成的灾情,并对农作物灾害救治工作提出了具体措施和意见。

  据统计,8区10县(市)农作物发生大面积倒伏,受灾总面积达685.5万亩,其中,玉米受灾面积为490.8万亩,水稻受灾面积为172.5万亩,大豆受灾面积为19.5万亩,其他农作物受灾面积为2.6万亩;全市成灾面积为294.1万亩,其中玉米成灾面积为193.6万亩,水稻成灾面积为93.1万亩,大豆成灾面积为5.3万亩,其他农作物成灾面积为2.1万亩。

  此次灾害涉及全市88个乡镇、688个村。受灾范围之广、强度之大、品种之多,在我市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严重影响了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给灾区农民生产生活造成了重大损失,灾后恢复生产任务十分艰巨。

  灾害发生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临灾区一线视察灾情,指导抗灾救灾工作;各区、县(市)政府把抗灾减灾工作作为中心任务,摆上重要日程,及时启动抗灾应急预案,全力以赴抢险应急抗灾救灾;市农口及各相关部门,迅速成立了18个抗灾救灾工作组,深入各区、县(市)指导、协调、督查抗灾救灾工作,各级农业技术部门共派出农业科技人员200余人,到田间地头面对面地指导救灾工作,确保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会议要求,当前全市抗灾减灾工作已由应急抢险阶段转入抗灾减灾、恢复生产阶段:一是排涝放水救苗,采取挖沟排水、挖坑聚水、机械抽水等措施排涝,及时将田中积水排出,防止植株在高温下浸泡腐烂;二是扶苗补救,对倒伏水稻采取将稻株顺着倒伏方向扶起,对高秆玉米品种采取多株捆扎,将邻近的3-4株玉米顺势扶起,用植株叶片将其捆扎在一起,相互支撑;三是加强田间管理,采取整理田间植株的措施,玉米作物要及时把风吹折的玉米清理出地,增加通风透光度,促进植株生长。

  副市长张万平就做好当前抗灾减灾工作做出部署。


 

  一周内清井平路扶正倒伏大树

  台风“布拉万”过后,哈市城市设施管护人员昼夜奋战继续抢修、排险

  哈尔滨新闻网讯(记者胡玥)台风“布拉万”离开后,我市市政设施工作人员全力抢修在台风暴雨中损坏的城市设施。30日,排水、道桥、绿化、环卫等部门的工作人员昼夜兼程,坚守一线继续抢修、排险,将在一周内扶正雨中倒伏树木,完成排水、道桥设施雨后维修养护等工作。

  排水

  全面检查排水设施

  涝片雨水井3天淘清

  “布拉万”台风暴雨过境,解除险情的城市排水部门又开始全面对排水井、地下排水管线进行检查。30日清晨,全市各主城区的排水人员再次来到暴雨中发生内涝的58处区域,逐一查看这些排水设施是否存在问题。

  市排水公司道外分公司经理刘建平介绍,29日,除二十道街、十四道街等易涝片在暴雨中出现积水外,一些非易涝点位也在暴雨中发生了小范围积水。经过30日上午两个小时的全面检查,他们发现是其他部门在管道施工时将排水管线压断,造成了排水不畅。刘建平表示,将尽快协调道桥、交警等部门将地面挖开,将断裂管线修复。

  据悉,由于此次暴雨后排水设施内聚积的淤泥污物较多,清淘工作已经在30日清晨开始进行。3天内将把21处易涝区的雨水井清淘完毕,然后逐渐向其他区域推进,预计一周内可将所有出现积水路面的雨水井清淘一遍。

  道桥

  昼夜修补破皮道桥

  一周内恢复路面原貌

  受到暴雨的冲刷和浸泡,我市一些道路桥梁设施出现了外表脱落、坑槽等局部损害。市道桥处桥管所的50多名维修人员连夜拉运混凝土、沙石等材料,抢修破损点位,3天两夜没下一线。

  市道桥处桥管所负责人介绍,因此次降雨量大、持续时间长,我市一些人行道、车行道出现了一些坑槽,一些设施的大理石、隔音屏上留存了淤泥。为此,桥管所的50多名抢修人员利用白天集中修补脱落、下沉、坑槽的点位,重新铺装损坏的人行道步道板,进入夜晚后,继续对设施冲刷清洗,迅速恢复原貌。

  30日,道桥维修人员全面检查了发生积水的桥梁设施,针对一些挡雨墙上出现的脱落现象开始随坏随修。目前,全市需要维修的点位约100余处,维修人员将在一周内完成此项工作。


 

  绿化

  拉直5400株倒伏树

  多数扶正后可成活

  暴雨中,我市城区行道树、街侧绿地、公园绿地树木根部土壤液化、湿陷,造成树木倾斜、折枝、倒伏现象,倒伏折枝多为速生杨、柳树种。截至30日10时,此次强风暴雨天气已造成全市近500条街路出现树木倒伏、倾斜、折枝,共计倒伏树木6939株,发生倾斜、折枝树木15905株,其中有扶正救治价值的树木5400余株。

  30日上午,记者在和兴路哈师大门前路段看到,道路中间绿化隔离带内的数十株杨树发生了侧倾,有的与地面形成了30度角。据了解,该路段是我市树木发生倒伏现象较为严重的区域。记者看到,绿化工人将绳子绕过倾倒小树的主干分杈点,10多人用力拉住绳子的一头,将倾倒的小树拉直。10名工人1个小时才能扶正近20棵小树。利用工程车系绳拉拽,一夜可拉直10株大树。市城绿办还统一制作了钢制护架,用于支护固定树木。

  据悉,29日开始,园林部门以“保交通”的原则,对少部分倒伏在主干街路上无法人为移动的树木进行了伐除清理。绿化人员告诉记者,在扶正树木前,要查看倾倒树木根系的受损情况。一般情况下,倾倒树木的根系不会全部暴露出来,在土中的根系仍较大、较完整,扶正后基本都能成活。如果根系完全暴露且受损严重、土坨较小,绿化人员将把树木伐除。但由于树木倒伏后,根系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扶正后将修剪树冠,防止再次发生倒伏,保证其成活。目前经过连续两天两夜的抢修,我市仍有一些树木等待扶正,此项工作预计在一周内完成。

  环卫

  连夜清扫水冲街路

  雨后死角一个不留

  “雨后即清”是我市精细化环卫保洁的要求。全市各区环卫部门恪守这一标准,在暴雨停止的一个小时后,环卫工人便全部出现在城市街头,开始全面清扫水冲街路,解决淤泥、树枝造成的问题。

  记者从南岗区城管局了解到,29日下午,南岗区连夜出动了50班次机械对全区路面水刷见底。环卫人员包片分组,集中清扫了大雨冲走的垃圾和折断的树枝、树叶。经过一个夜晚的作业,近20吨的垃圾被清运处理,第二天城市街头洁净依旧。

  “为民”凝聚万民力——台风过后的思考之一

  哈尔滨新闻网评论员

  “布拉万”走了,哈尔滨人经受住了这场暴风骤雨的洗礼。雨过天晴,人们在思索,是什么凝聚起众志成城的力量,抵御了这场有气象记录以来影响最大的台风,抵御了这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的降雨?

  一些人或许不知道,迎战“布拉万”的决战,开始于风雨未至。早在27日,市委、市政府就对应对准备工作提出明确要求,随后召开紧急会议进行全面部署。在很多市民不确定风雨会不会来、有多大的时候,哈尔滨的城市机器已经高速、高效运转,无数人为了保护这座城市枕戈待旦、彻夜不眠。

  “坚决保卫市民生命财产安全”,这是城市管理者迎战“布拉万”时的坚定理念。有了这样的理念,才有了电台、电视台、短信、网站不断发布预警信息,才有了防灾督导组提前赶赴各区、县(市)指导督促应对工作,才有了市政府应急指挥平台提前对易涝地段进行24小时监控,才有了排水人员和设备提前抵达易涝区待命……

  “我在抢险,没有时间”,这是记者29日采访众多相关部门领导时,得到的惊人一致的回答。电话那端,风声裹挟着雨声。大雨中,市民被提醒尽量少出门。可这座城市的各级管理者,却从一处易涝点赶到下一处易涝点,查看了一处又一处险情,指挥抢险,部署抗灾救灾工作。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同样分赴一线、靠前指挥,身先士卒、冲锋在前。

  理念是行动的发动机,行动是最好的集结号。正是有了为民保平安的坚定理念,才有了积极有效的应对,才有了紧张有序的运作;而20多小时雨中坚守的身影,前后数天的紧张劳碌,则成为无形的感召。风雨中,向心力和凝聚力由此而生,城市归属感和依赖感由此而生,万众一心的力量由此而生。

  “为民”二字,正是冰城人众志成城应对“布拉万”的聚力之核。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张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