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播撒爱心的使者 记客运段齐京车队列车员刘维军
2012-08-31 16:57:17 来源:东北网  作者:侯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31日讯 题:播撒爱心的使者——记齐齐哈尔客运段齐京车队列车员刘维军

  记者 侯巍

  齐齐哈尔客运段K39/40次列车的列车员刘维军,在工作岗位工作16年,为旅客做好事8000多件。

  旅客留言簿长达8页的表扬信,表达了旅客不尽感激。他没有物质财富,却用言行赢得了100多篇事迹报道,成为中国铁路劳动模范、火车头奖章获得者、黑龙江省用户满意服务明星。厚厚的荣誉证书,折射出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

  关爱每一个人

  1996年,刘维军的父亲不幸突发心梗,病逝在职场。噩耗传来,对一个困难家庭,象天塌下来一样。病榻上家庭妇女的母亲,望着三个当临时工的哥哥,不知今后的生活怎么过下去。组织考虑到他家的情况,批准一个孩子可以接班,哥几个你推我、我推你,最后给了刚上高中的刘维军。母亲告诉他:“维军呀,这个班不容易,可得好好干,要对得起组织对咱家的关心,全家可就指望你了!”母亲的话语虽短,但深深地印在了刘维军的脑海里。

  自上班那天开始,刘维军立志做一个好人。从此,25米的车厢,成了他编织人生的舞台,旅客的难处,他看在眼里,挂在心上,跑前跑后,热心为旅客服务。

  两年前的一个夏天,他在齐齐哈尔站台迎接旅客时,来了一位独自摇着轮椅的年轻女孩。刘维军马上迎上去,“让我来帮你吧”!征得同意后,他像哥哥一样把残疾女孩背上了车。彼此熟悉起来才知道,这女孩叫李静,家住尚志市农村,患有小儿麻痹症,到齐齐哈尔学电脑,也是因为家境不好,很难继续学业了。那怎么行,能学出手艺就能自强谋生了,想到这,刘维军说,“让我资助你”。从此,刘维军从牙缝里攒钱,资助持续了一年半时间。李静完成学业后,摇着轮椅奔波于省城新闻单位,非要说说这位好心哥哥。媒体以《残疾女孩儿想面谢恩人》为题,刊发了李静的自述。一段时间网上热议。

  今年4月24日,刘维军在齐齐哈尔的药店购买了治疗腰椎病的药品,到泰康杜尔伯特县科洛村去看望患病的旅客,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原来,一年前的乘务中,这位旅客在列车上犯了腰椎病,疼痛难忍,刘维军拿出爱心服务箱中的按摩枕,为旅客进行了按摩,缓解了旅客的病痛,得知旅客家住农村,求医问药不便的实际困难后,刘维军多次在齐齐哈尔帮助他购买药品,到家中看望,让这名旅客深受感动,两人成了好朋友,逢年过节总要通个电话,互相问候。


  千方百计为旅客排忧解难

  刘维军有一个习惯,从车门看票旅客上车的瞬间,哪个旅客腿脚不好,哪个旅客年龄大了,哪个旅客带小孩,哪个旅客脸色不对……一一记在心上。开车后,还要确定他们坐在哪了,旁边的情况怎么样。送水,倒果皮盘,摆行李架,利用接触旅客的作业,观察每位旅客的脾气秉性、行为特点,服务就有针对性了。

  刘维军发现:婴儿的奶嘴咬漏了,行动不便的老人上厕所蹲不下去,旅客开罐头把手刮破了,用餐的旅客用方便筷子剔牙,硬座的空调车小孩怕凉没盖的……他细心揣摩,把服务想在旅客上车之前,自费购买了坐便椅、按摩器、奶瓶奶嘴、幼儿毯、充气枕、牙签、硫磺皂、一次性纸杯、纽扣等服务用品,建立了“爱心服务箱”,解决了旅客许多不便。这个独具特色的服务,在业内广为推广,给旅客带来了温馨之旅的感受。

  刘维军有着不同于东北男子的细腻,这种细腻是一种服务的本能,一种客运人的直觉,这些年来,他的“爱心服务箱”中的物品总是在不断的上升着。一次乘务中,一名老年旅客在车上高血压发作,呼吸急促,刘维军连忙联系找医生,重点照顾,给老人服用了降压药,缓解了旅客的病痛。后来医生告诉刘维军,这种情况如果及时给患者用上氧气,效果会更好,从那以后,刘维军的“爱心服务箱”里就多了一个氧立得。

  刘维军有着敏锐的直觉,这种直觉源自他对旅客的一片真心。就像旅客说的那样“他真把旅客当回事”。在乘务中,他总是能一眼看出列车上许许多多的旅客中,哪一个有难处,哪一个需要帮助,从而主动的提供服务。去年的一次乘务,他发现一名农民工兄弟坐在车厢中,看着售货车的盒饭,欲言又止。刘维军立即上前询问,了解到这名农民工兄弟有严重的胃病,想吃饭又怕硬,不吃饭又怕饿后,便马上到餐车为这名旅客要了一碗热汤面,亲自送到了他的手中,这名旅客捧着面,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16年来,刘维军就是靠着这样的细心、耐心、真心感动了无数的旅客,成为了服务战线上的一名佼佼者。

  服务是一门综合艺术

  沟通,是服务的钥匙。和旅客交流起来,才能准确把握服务需求。自己认为讲清了,旅客还是听不懂;明明看到旅客有服务需求,却不知从哪去帮助他们。为掌握沟通技巧,刘维军潜心学习公共关系学和沟通艺术。北京下公寓时,他常去西单图书大厦看免费的书,一呆就是两、三个小时,坚持下来,茅塞顿开。旅客的自尊心和人格,越来越强,有困难不愿张口求人,加大了服务难度。为掌握旅客心理,刘维军学习了服务心理学。到北京就医、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常会问:到积水潭医院坐哪路车,去天坛怎么走……,刘维军购买北京旅游图,把北京的旅游景点、各大医院的交通换乘,背个烂熟,成了导医、导游的“小向导”。他把服务中遇到的难题,一一记下来,见到戴眼镜的就求教,积累多年成了一本“服务百事通”,也让他的服务更加艺术起来。


  他的“123”服务法:“1”:就是一开车迅速观察,确定服务重点和服务内容。“2”:就是抓住勤开口、勤巡视两个服务重点。“3”:就是把服务对象分成需要经常提示、需要经常关注、需要重点照顾三种类型。

  他坚持从旅客最需要、最盼望、最关注、最感动的事情做起,掌握了个性化服务规律。对陌生面孔旅客主动热情,拉近感情,建立美好印象;对熟悉的旅客,针对兴趣、脾气和习惯,让他们感受挚友亲情;对老年旅客,耐心细致,不怕麻烦,体现关注;对患病旅客,同情理解,关心备至;对性格内向旅客,察颜观色,把握服务分寸;对傲慢旅客,以礼相待,不卑不亢,以情感人;对挑剔旅客,小心谨慎,主动征询,体现诚意;对粗俗旅客,礼让三分,宽厚待人。通过体贴式、关系式、亲情式、家庭式的服务,让旅客倍感亲切。

  16年来,刘维军在列车上组织抢救危重患者23人,资助有困难的旅客13500元,看护精神突变旅客48人,照顾单独出行的老人289人,帮助32名离家出走的孩子与家人团圆。

责任编辑:代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