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绿桶底部密封,垃圾不再淌出脏水
垃圾转运
东北网9月13日讯 清晨,哈市市民孙佳美在上班前,把从家里带出来的垃圾袋扔到单元门前的绿色垃圾桶内,原来小区门口的那个里外都是垃圾的大铁箱子已消失。记者从哈市环卫部门了解到,哈尔滨垃圾转运逐步取消“铁箱子”,取而代之的是塑料垃圾桶。使用垃圾收集桶不仅方便了居民投放,还解决了“铁箱子”底部不密封流淌污水污染环境的问题。
垃圾桶密封不淌污水
在南岗区雨阳街上,记者看到环卫工人推过来单元门前的绿色垃圾桶,将其2个一组挂在垃圾压缩车上,启动车辆倾倒的按钮,即将桶里的垃圾全部倒入到垃圾车上。然后将倒空的绿色垃圾桶再送回到居民单元门前。
据雨阳街上的居民反映,以前几栋楼的居民共用一个“铁箱子”,由于铁箱子底部不完全封闭,里面的垃圾臭水流得到处都是,很多人站得老远把垃圾袋扔到箱子里,扔不好就扔到箱子外面,箱子经常里外都是垃圾。现在换成绿色垃圾桶后,底部封闭完全,不再流臭水了。
家住马家街附近的于谦说:“以前我们家里的垃圾都是直接扔到楼道里,物业的卫生员再把垃圾扔到大铁箱子里。楼道地面上到处都是污渍。这半年小区里每个楼道门前都放了垃圾桶,现在我们每天将生活垃圾扔到楼门口的绿色垃圾桶里,垃圾不在楼道里乱扔乱放。楼道整洁也没臭味了。”
据环卫工人祁永兰说,以前用的铁皮箱子容量大,但是叉车和钩臂车对铁皮箱内垃圾进行转运时,还会造成垃圾散落,尤其是箱子在转运时需要打开箱子底部,所以箱子底部不是密封的,垃圾污水会流淌到地面上。“污水长时间侵蚀地面,用水冲还是有臭味。”
2万多个垃圾收集桶投用
记者从城管部门了解到,近一年来,哈市部分街道办事处的自管居民庭院单元门前设置垃圾收集桶,容量包括660升、240升、120升等几种,小垃圾桶能装近百斤垃圾,大的能装四五百斤。塑料桶内的垃圾可直接装入压缩车内,实现垃圾完全不落地、无散落,有效解决了卫生脏乱的现象,也避免了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同时配置巡回收集车辆,运输过程全部使用压缩车、钩臂车或移动转运站拉运,使生活垃圾达到全密闭化运输。
目前,南岗区已大面积推广“桶装”垃圾,按照每个单元门口一个垃圾收集桶配比,17个街道办事处的自管居民庭院设置垃圾收集桶超过10000个。香坊区、道里区和道外区部分区域也开始使用垃圾收集桶。哈市目前已经投入使用垃圾收集桶2万余个。
记者从哈市环卫部门了解到,随着居民对环境要求的提高,原有的铁皮箱已经不能适应居民的需要,因此环卫部门经过多方考察,决定试用垃圾收集桶。从试运行来看使用垃圾收集桶效果很好,解决了垃圾转运二次污染的问题,将在哈市全面推广垃圾收集桶,取消“铁箱子”。
哈市垃圾转运历经四个时代
在哈尔滨环卫工作岗位工作了35年的老职工杨树峰,回顾哈尔滨垃圾收集的历史时,他大致把垃圾转运历史分为“摇铃时代”、“撇大筐时代”、“铁箱子时代”、“袋装时代”四个时代。
杨树峰说,建国之前处于“摇铃时代”,那时哈尔滨垃圾收集还主要靠手推车、马车等非机动车进行收集,负责收垃圾的部门是私有家庭式企业,叫卫生公司,收垃圾的工作人员手摇铜铃走街串巷,家里有垃圾的人听到铃声会主动把家里的垃圾用容器装好倒到车上。
建国后,逐渐开始用机动车拉运垃圾,后来进入到“撇大筐”时代。所谓大筐,是用柳条编织而成的大盆状容器,俗称“大筐”,那时的居民垃圾成分以炉灰土和烂菜、街道的灰土为主,居民把产生的垃圾用自家的灰桶或是灰筐装好后,送到离家最近的街边垃圾站,倒入垃圾站的专用筐内,有专门的人管理垃圾站,等到拉运垃圾的解放卡车到来时,车下装运工把筐撇到车上,每个筐扔上去都会扬起一阵尘土。车上捡筐的工人再把筐里的垃圾倒出来,把垃圾筐扔下车以备再次使用,那时卡车还不具备自动倾倒功能,车辆到垃圾场后还需工人用二齿钩子、揪等工具把垃圾卸下来。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哈尔滨垃圾转运逐渐进入“铁箱子”时代。随着哈尔滨部分居民小区的升级改造,原烟厂新发屯、鼎新屯等众多平房聚集地的居民,告别平房住上楼房,随之居民垃圾组成结构发生改变,炉灰等灰土逐渐减少,垃圾重量逐渐变轻,转运容器开始使用铁箱子、大插车、翻斗车,居民把垃圾送到家附近的铁箱子里,每个铁箱子都有专门人负责收拾卫生,每天凌晨大型插车把大铁箱子插起,到达翻斗车上部时,操作插车使铁箱子底部合页打开,倒出垃圾后把铁箱子放回原处。
2007年起,哈尔滨二环内逐步取消“铁箱子”进入“袋装垃圾”时代,由物业单位或街道办事处代收垃圾费,设专人到楼道附近收取袋装垃圾,再送到垃圾转运间或压缩站,经压缩车压装最后再送至垃圾场。
由于无法在所有的小区都建设转运间,因此市区还有一些“铁箱子”存在,目前计划全面取消“铁箱子”进入“桶装化”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