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走基层 看发展]蔬菜地里来专家 村民学技术鼓腰包
2012-09-14 10:46:45 来源:东北网  作者:王蕊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基地共种植青椒、黄瓜、甜瓜、豆角等9大类27个品种的果菜。东北网记者 王蕊 摄

采摘装袋的青椒。东北网记者 王蕊 摄

进入9月,农户们还在陆续采摘基地里的茄子。东北网记者 王蕊 摄

  东北网9月13日讯 (记者 王蕊) 进入9月,位于双城市兰棱镇胜友村的东北农业大学“北菜南运”露地蔬菜基地内,蔬菜长势喜人,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兰棱镇党委副书记关德臣告诉记者,他在这里生活20多年了,从来没见过这种连片的蔬菜地。如今,这里的农民们掌握了技术,鼓起了腰包,说起绿色蔬菜露地种植的前景,个个信心十足。

  东北农业大学“北菜南运”露地绿色蔬菜生产基地距双城市区20公里,蔬菜基地占地1230亩,有27个茄果类、瓜类蔬菜种植区。记者11日来到基地看到,虽已进入9月,没有“罢园”的茄子、柿子、豆角地里仍然一派生机,农户们正忙着采摘蔬菜装车。

  来自邻村胜荣村的姜海英自己开着“四轮子”,把辣椒运到了临时仓储点。往年,她都带着100多号村民到周围的村子打工。

  “我家一直种玉米了,其实早就想种蔬菜,过去也种过一次香瓜,可不懂技术,全赔了。”姜海英回忆,“今年4月份,我听说基地上农大专家给我们指导种菜,我就心动了,承包了42亩地种辣椒和茄子,想再试试。”


 

  在东农“北菜南运”蔬菜基地,蔬菜种子、幼苗、地膜、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等生产资料全部由农大免费提供,并签订蔬菜生产承包合同,缴纳500元/亩的抵押金。在种植过程中村民只出人工,农大按产量收购农户种植的蔬菜。期间,专家制定了各类绿色蔬菜生产技术规程,统一培训种植技术,并不定期亲自指导。


农大专家指导当地村民种植、施肥。东北网记者 王蕊 摄

农户们在采摘茄子。东北网记者 王蕊 摄

走进基地,一千余亩的生产区和示范区尽收眼底。东北网记者 王蕊 摄

  虽然一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过了没几天,姜海英发现,东农专家果然来到基地手把手的教他们,还有不少专家天天往地里跑,甚至在基地上住了下来。几天下来,她就学了不少知识。在茄子生长期间,发生了虫害,大伙儿都跑去跟专家们讨招数,到底该用什么农药杀虫。专家却说,不用杀虫,过几天就没了。姜海英跟村民们心里都觉得不托底,这专家是不是也瞎忽悠人啊?

  没过几天,一场大雨过后,大家发现,地里的害虫真没了。专家告诉大家,这种虫害是由干旱引起的,正好可以利用天气杀虫,再配合一些生物药剂就能彻底杀虫,也保证了农作物农药低残留。说完,村民们各个竖起大拇指,从那时起,大家心里的疑虑一点点地消了。

  据东农“北菜南运”露地绿色蔬菜基地项目执行组副组长潘凯介绍,像姜海英这样的村民不在少数。“蔬菜种植是精细加工,许多村民认为多浇水、提前使用杀虫剂是没必要的,多数蔬菜种植都是散户,标准不统一,农药化肥用量过大存在安全隐患,基地主要引导农户严格按照绿色技术规程生产。”

  进入7月,姜海英地里的茄子、青椒很快长起来了,看到这长势,姜海英喜笑颜开,心里一下子踏实了。算账下来,姜海英比往年多收入了近2万元。“现在都9月份了,邻村有一户跟我一样种青椒,没有专家‘支招’,青椒都在地里烂了。可我的茄子产量老高了,今天收完了,还能再收两茬。”

  包里的钱鼓了,姜海英心里开心,而在她看来,这期间她跟专家学到手的“本事”是最重要的,就像重新走进校园的学生一样,眼前的蔬菜就是她的“实习成果”。几个月下来,姜海英的思想有了转变,从被动种菜变成主动选择市场。“有了今年的成果,我现在很有信心,明年我要争取承包100亩地,想选择像豇豆角这样符合老百姓口味的蔬菜;两年之内,我要自己回家带着我们村的村民种菜了!”

  潘凯说,目前,在地里干活的300多人都熟练地掌握了技术,种一、两个品种的露地蔬菜都没问题了。过去,兰棱镇农民种菜除了保证自家食用外,基本都在双城销售,稍远些的到吉林榆树市和扶余县销售。目前,基地将以北京市场为战略重点,打通“北菜南运”销售渠道,并探索建立“大学+政府+合作社+农户+公司”运行模式。这样,基地每年还可同时辐射和带动周边1万亩以上蔬菜产业发展,实现人均年增收不少于1400元。今后,将探索出的符合龙江露地绿色蔬菜产业化发展的运行模式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促进农民增效、增收,为农民开展露地绿色蔬菜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张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