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大庆
搜 索
禁牧植草治沙造林补水治碱兴渔兴业 杜尔伯特沙地变绿洲
2012-09-15 07:33:53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李飞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9月15日讯 初秋的杜尔伯特,天高气爽。在泰康镇南阳村,甜丝丝的草香在田野间飘散。正在收割牧草的小伙子林岩告诉记者,经过多年治理,这块“碱巴拉地”好多了。“4年前,我买割草机帮人割草,一亩草场也就打个两三包草。今年能打四五包,300来斤。”

  草高了、林茂了;水足了,牛羊壮了;旅游火了。近十年来,杜尔伯特从危害最重的生态“癌变”治起,立足科学发展,持之以恒突破突围,走出了一条以“三县建设”引领富民强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忧患意识促发生态会战

  杜尔伯特濒临科尔沁沙地边缘,沙地面积247万亩,占总幅员面积的26.8%,是全国90个完整沙区县之一。境内有“八大沙地”、“两大荒坡”,统称“西北风口”。

  这里常年降水量不到蒸发量的1/4,风沙干旱严重。“一年两场风,一场刮半年”;“种地不打粮,旱天沙误车”。2002年春,处在“西北风口”上的杜尔伯特程地房子屯耕地被风沙整体埋没,32户、109口人被迫整体搬迁。当时,小小的屯子堆沙成山。

  现实让杜尔伯特人猛然警醒:人不要生态,生态就要绝人的生路。2004年4月,大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县委书记薛志伟一锤定音:打造龙江“牧业强县、旅游大县、生态名县”。从此,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GDP、就是发展基础,杜绝“拼资源换发展”,成为全县人民共识。

  带着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八年来,杜尔伯特风、沙、碱兼治,林、草、水并举,打响旷日持久的生态大会战。

  禁牧植草一狠到底

  2004年,在草原休牧的基础上启动草原禁牧。2005年,全县469万亩草原全面禁牧一步到位。2007年,将草原承包到户经营管理。2008年,对禁牧工作落实不到位的乡镇场,第一次警告,第二次通报,第三次追究具体责任。2010年,把草原禁牧作为乡镇主要领导绩效考核工作的重要依据。2011年公告,年内发生违法放牧累计被通报5次的村,取消当年两万元经费;年内被通报15次的乡镇,对乡镇长诫勉谈话;累计通报15次以上的乡镇,乡镇长调离现岗位。2011年,实行草原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经营管理体制。

  禁牧攻坚硬碰硬。薛志伟多年坚持单车下基层,哪处草场有牛羊,所在乡镇的头头肯定“倒霉”。县委宣传部长宋玉红告诉记者:“薛志伟一‘狠’到底,从不留情。”

  “十一五”期间,全县投入资金9000多万元,治理“三化”草场103万亩。其中,治理盐碱化草原5万亩、人工种植苜蓿草8万亩、围栏封育30万亩、改良草场60万亩。

  先后出台饲草种子款补贴、水利设施建设款补贴、饲草收割机械款补贴等优惠政策,激发农民的种草热情。今年,全县种植青贮20万亩,产量70万吨,苜蓿种植面积达4.3万亩,为奶牛饲养提供可靠保障。禁牧和推进奶牛集中饲养相得益彰,去今两年建设奶牛小区27处。该县“十二五”规划提出,改良草场达到100万亩,优质牧草基地达到50万亩。

  如今,杜尔伯特大草原上已很难看到大块盐碱斑秃。据测算,禁牧后牧草平均高度达50厘米,增长了30多厘米,草原植被覆盖率提高了49%;治理后的草场草群平均高度为35厘米,覆盖率提高到75%,亩产草量由35公斤提高到132公斤;产草总量增长了20万吨,年产值近亿元。

  重新夺回了大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已为时不远。


 

  造林绿化堵“西北风口”

  进入新世纪以来,杜尔伯特每年利用三北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资金300余万元、社会筹资600余万元,启动了“堵西北风口”绿色生态建设工程。先后开展了11次大规模治沙造林战役,投入人力14万余人次、资金9500万元,造林57.6万亩,筑起一道长近90公里、宽30~60米的绿色屏障,区域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8%提高到24.4%。“西北风口”绿色生态工程已接近尾声。

  2008年以来,累计投入治沙造林补贴资金1.2亿元,仅县乡两级政府就投入苗木补贴资金1200万元。克尔台乡官尔屯村农民王志红夫妇承包荒沙地,共栽植3000亩树林,据测算成材后可创经济效益130万元,官尔屯已成了“西北风口”上的绿洲。实施生态搬迁的程地房子屯,已累积造林近万亩。全县304个村屯已完成绿化180个。在林网的庇护下,粮食亩产由12年前的89公斤提高到233公斤。

  截至目前,全县人工造林面积达到12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期0.36%提高到13.2%,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473万立方米。

  绿色屏障发威,“片片碱巴拉,漫天刮风沙”一去不返。气象部门统计,近五年,全县五级以上大风和沙尘天气平均值较历史分别减少31天和6天。环境监测结果显示,空气质量全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在300天以上。

  补水蓄水治碱兴渔

  “湿时一团糟,干时一把刀。”杜尔伯特水务局副书记赵传鲁的回忆,道出当年“水荒”导致的生态危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连续干旱加之上游水利工程影响,占全县面积27%的连环湖水系干涸得近乎零落的水泡。

  从2000年开始,该县引嫩江水为境内湖泊补水,近几年每年引水2亿至3亿立方米。过去5年,全县累计补水11.3亿立方米。2011年,筹资210万元,为当奈湿地有偿补水1亿立方米,为连环湖及周边补水2亿立方米。12年来,连环湖水域面积由40万亩提高到70万亩。

  积极蓄水,治碱兴渔。利用汛期洪水资源,积极协调省市有关部门,在中引八支干建成了分水闸,保证连环湖水系和湿地供水,建起生态“白色屏障”。全县年产水产品1.6万吨,向历史最高值跃进了一大步。

  尝试洪水管理和水资源统一调配。2002年,在确保度汛安全的前提下,共为喇嘛寺泡、大金泡引洪1.1亿立方米,两个渔场顺利度过危机。2006年,抓住乌双流域水量较大的有利契机,利用连环湖蓄水近5亿立方米,次年向下游地区补水近0.8亿立方米。谋划生态补水长效机制。成功兴建总投资347万元的连环湖引水枢纽工程,开辟了一条为连环湖水系补水的最佳途径。


 

  全国率先开展生态审计

  生态建设贵在立足长远,重在未雨绸缪。为尽早发现资源环境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保障资源环境安全,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杜尔伯特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生态审计工作。

  2008年,该县把各乡镇党委、政府正职领导干部,各国营场场长,管理和拨付、使用农业、林业、畜牧、水利、交通、土地、环保等生态资金或物资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村级负责人作为审计对象,把治理水土流失、退耕还林还草、环境综合整治等生态资金的投入、使用和效益情况、各项生态指标的完成及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等作为审计内容,并把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

  畜牧旅游“双飞”

  全国生态环境湿地保护最佳范例奖、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30年突出贡献单位、国家生态示范区……在杜尔伯特人看来,这些不是什么桂冠,畜牧、旅游双飞,才见证了生态之实、生态之要、生态之贵。

  2011年,杜尔伯特奶牛存栏达19.5万头,单产三年提高了1吨多,年交售商品奶21万吨,实现牧业产值25.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0.9%,农民人均收入的60%来自牧业。杜尔伯特挺进全国牛奶生产强县、全国优势奶牛产业带建设示范县。

  “生态环境优良,才能产出优质牧草,才能为最好的牛奶提供保障。”带记者参观过正在调试中的生产线,黑龙江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姜雪介绍,杜尔伯特伊利六期项目总投资8亿元,建有亚洲最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单体生产线,计划10月投产。同行的杜尔伯特科技信息化局项目办主任刘炳贵告诉记者,如果没有“生态名县”建设成果作保证,伊利大项目不可能落户杜尔伯特,杜尔伯特也不可能从6个项目中每年拿到2亿元税收。

  借生态环境逆转之势,杜尔伯特旅游摘金揽银。

  当年盐碱斑秃遍布的阿木塔,如今水肥草美,草原风情迷醉游客;当年因渴水而大火连连的烟筒屯镇,去年旅游收入突破千万;当年面积近乎水泡、水深不能没人的连环湖,今年吸引旅游项目投资20亿元,其中,13亿元打造国际温泉旅游度假区。

  连环湖温泉、当奈湿地、阿木塔银沙湾被评为“黑龙江省100个最值得去的地方”;连环湖温泉被评为“最佳国际休闲生态旅游景区”,晋升4A级;该县所在的“龙江西部旅游线”被评为全国十佳旅游线路。

  县旅游局副局长谢文举说,5年来,杜尔伯特累计接待游客37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5亿元,拉动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3个百分点。今年截至7月末,全县接待游客73万人,旅游收入2.9亿元,拉动三产增加值12亿元。旅游已成为全县三产龙头,直接吸纳7000人、间接吸纳2万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全县10%劳动力吃旅游饭、发旅游财,农业结构调整一步到位。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