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9月19日讯 十年来,鸡西市始终把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措并举,使农民人均收入实现跨越式发展。据悉,2011年,我市农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实现10509元,居全省十三地市第二位,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38.4%,比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高50.6%,比2002年鸡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6倍。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确保农民种植业收入。种植业一直是我市农业主导产业,种植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近50%。十年来,我市始终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不断优化调整种植业结构,通过增加优质高效作物面积、提高粮食单产,促进农民增收。2011年,全市种植业人均收入达到456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3.5%。全市水稻面积达到240万亩、玉米275万亩、大豆16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57亿斤,产值达12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5%、19%。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机化步伐,实施土地规模经营、大机械标准化作业等措施,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率。同时,沿方虎路两侧1000米范围内建设了现代农业粮食高产示范带,今年已经建成旱田示范区12个、水稻示范区10个、其他11个。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单产,示范区内粮食作物可增产10%。
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加快农民增收进程。以蔬菜、食用菌、蓝莓生产为主,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格局。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扩大基地规模,保证蔬菜自给,实施外销创收。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9万亩,同比增长50%。鸡冠区西郊乡立足近郊优势,发展无公害蔬菜,建设蔬菜生产基地,菜田面积达到4325亩,是全市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4057元。同时,我市正在努力构建蓝莓产业体系,成为全省加工生产基地,打造农民增收的新支柱产业。目前,已经建立蓝莓示范基地10个,示范面积1567亩。
突出发展畜牧业,增加农民畜牧业收入。相对于种植业而言,畜牧业受资源约束小,发展空间更大,拉动农民增收的潜力也更大。因此,我市千方百计发展畜牧业。2011年,全市畜牧业实现农民人均收入68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6%。密山市牧富回族村立足民族传统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业,2011年出栏量达1.6万头,村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提高农民非农收入比重。伴随农村小城镇步伐的加快,农村二三产业越来越成为农民增收的朝阳产业。2011年,农民由第二三产业获得的人均收入达到154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4.7%。围绕绿色水稻、玉米、大豆、畜产品、山特产品,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实现农业产业化战略升级。截至2011年末,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2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239户。依托小城镇建设,突出发展农村超市、金融、餐饮、物业、文化、娱乐等服务业,促进农民增收。鸡东县鸡林朝鲜族乡位于城乡接合部,有良好的自然风光,民族特色餐饮、旅游相对发达。该乡发展垂钓、休闲娱乐场所8处,开发了水上乐园、休闲度假村。现在全乡经营民族特色餐饮业的共有32家,年可创利润400万元。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快推进劳务输出规模,促进就近就地转移,推动农民创业致富。2011年,转移劳动力17.6万人,实现人均收入2658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5.3%。我市拥有煤炭、石墨企业近200家,年用农民工近2万人,月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同时,大力鼓励回乡创业,在农村商服领域、农家游、交通运输等农村二三产业上带动农民增收。
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通过租地和入股等方式,让农民长期从租金和分红中得到收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全市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力度,依靠规模增加收入,20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80万亩。通过发展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增收,目前,专业合作社达到679个。
贯彻强农惠农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2011年,共发放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业直补、农机购置补贴等资金4.36亿元;认真执行国家实施的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政策,使普惠政策遍及所有农民;提高新农合补助标准、农村低保补贴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措施,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