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9月21日讯 1917年年末,哈尔滨市出现了第一台客运汽车,1927年,哈尔滨市出现了第一条有轨电车,也就是市民常说的“摩电”。1937年,哈市的客运汽车发展到了50台,1946年,哈市仅有4条有轨电车线路,“大辫子”公交只有27台。建国后至今,哈尔滨市的公交历史走过了95年的风雨历程,经历了四个时段的不断转变和发展,最终变成了现代化大都市里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历史时期: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
“摩电”“大辫子”难以忘却的记忆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哈市公交车
“哈尔滨的很多老市民都见过这样一张老照片,在早已灰飞烟灭的尼古拉大教堂绿荫旁,叮叮当当作响的摩电车缓缓驶过。1927年10月,第一辆有轨电车在哈尔滨市正式上路了。就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期,哈尔滨市的有轨电车数量达到了历史最高峰,有轨电车线路8条,遍及了哈市的道里区、道外区和南岗区等主要城区,共有电车近140台。”年过七旬的哈市市民华世屏对记者说道。
与“摩电”一样,被称为“大辫子”车的无轨电车也曾是哈尔滨市民的一个美好回忆。据哈市交通运输局局长谭洪志介绍,哈市的“大辫子”可以说是几经变迁,最早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车型是北京产的铰接式电车,就是中间带连接带的线路电车,车型比较普通;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哈尔滨市引进了上海产的铰接式电车,档次略微提升;上世纪七十年代,哈市自主研制了地产铰接式电车。同时,上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哈市又不断购进了和自主生产了铰接式客运汽车,为市民出行提供基础的交通服务。

2012年哈市新公交及驾驶员
历史时期:上世纪八十年代通勤车“演变”成公交车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哈市市民的经济收入在不断提高,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乘坐公交车出行已经成为了市民的主要交通工具。但是,由于当时哈市的公交车数量太少了,无法满足早晚高峰时段市民的出行需要,相关部门决定从哈市的各大企业工厂借调通勤车‘充当’公交车的角色。哈市的老市民都还记得这样一个场景,在道里区哈一百附近,经常看到一辆辆没有公交编码的工厂通勤车停靠在路边,在车前门站着一位斜挎着票夹子钱包的售票员,朝准备上车的市民收取票款。”年过六旬的哈市老公交职工刘新玉告诉记者。
居住在哈市道里区民安街的市民王琳说道:“通勤车‘补充’成为公交车后,有力的提升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时期哈市的交通运输能力,当时,哈尔滨的各大企业院校和工厂都有自己的职工通勤车辆,有的大型工厂甚至拥有十几辆职工通勤车,这些车辆在早晚接送完通勤后,大部分时间都在车库院落里闲置,哈市的相关部门及时的认识到了这一巨大的客运运输能力,有效地利用了通勤车的运输功能,为市民出行带来了临时补充运力的功效。”
历史时期: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疯狂老鼠”小面包时代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哈市的公交线路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市民出行开始出现了依赖于公交车为交通工具的习惯。当时,哈市的出租车数量还比较少,许多市民都没有打过出租车。为了提高公交车的出行速度,哈尔滨市渐渐出现了一支由小型面包车组成的快速“公交车队”,这些小型面包车的车门附近标明着公交线路的公交编码,许多市民都还记得在道里区经纬街附近,经常会停靠着一排小面包车,不断地有人在喊着“一块钱一位”。哈市市民赵志坤对记者说道。据哈市市民赵立鹏说:“一块钱一位的小面包车出现后,随之而来的是许多面包车超员、在车内安放马扎子及在路面上高速行驶、任意变道超车及闯信号灯的违规行为,完全不顾市民的乘车安全。随后,这些‘疯狂老鼠’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
板棚房当调度室时代
据哈市市民李龙说道:“最初的哈市公交车根本没有像样的公交调度室、驾驶员休息室及相应的公交配套场站,所有驾驶员每天都在营运后‘钻’由简易板棚临时搭建的房子里,简易的板棚房在夏天经常是热得要命,冬天冻得要死,许多驾驶员都是在这样的板棚里度过公交运营时间的。同时,由于板棚房的过度简易,时间长了后,经常会出现‘四处漏风’的现象,到了雨季,许多驾驶员都感受过‘外面下雨,里面漏水’的感觉”。
“大篷车满街跑”时代
“由于资金短缺及相关管理制度相对落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公交车辆都普遍存在着车辆老化和破损严重的情况,公交车队由于苦于没有相关资金,无法形成对公交车进行整体更新的健全机制,导致了公交车就像是‘大篷车’一样,在道路行驶中只有一个‘盖子’,车体车窗破损严重,市民坐在里面经常会感觉到寒冷和不舒服,有的个别老化车辆的车内零件也出现了严重受损,致使一批‘死车’的出现。同时,哈市的公交车驾驶员的穿着混乱,夏季营运时,还有个别驾驶员穿背心和裤衩开车。”哈市市民张日成对记者说道。
2012年哈市实施622233工程进入“公交都市”时代
据哈市交通运输局局长谭洪志介绍,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的风雨兼程,哈市的公交车历程已经迈向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哈尔滨市的公交车已经成为了城市的主要运输载体,每天承载着300余万市民的交通出行。近日,哈市已经全面启动了“公交都市”建设工程。重点启动实施了“622233”工程,即新增、更新600台公交车车辆;建设20处公交首末站;新建、改造、分设200座公交站台;新建200处出租车乘降点;建设3个公交换乘枢纽和3座公交综合枢纽。新建的首末站和公交长廊是欧式建筑、室内功能齐全,为乘客做到了“暖屋子”候车条件。同时,大容量环保公交车乘坐舒适,给市民提供了良好的出行条件。
公交行业实施“五统一”
“2012年4月开始,哈市的公交行业率先开始了实施‘五统一’行动,统一着装、统一车容车貌、统一服务标准和实行星级服务等高质量公交营运模式,尤其是破烂的车体广告的整顿,随之取代的是制作精良、画面清新的崭新车体广告,极大的提高了哈市公交车辆整体形象,更加提升了哈市城市文化品位,走在了全国中心城市的前列。同时,崭新的公交场站建成后,让公交车驾驶员解决了以往的如厕难和吃饭难的问题,受到了市民和广大公交车驾驶员的一致称赞。目前,为了适应哈西客站建成运营、阳明滩大桥通车和老城区的路桥改造,哈市交通部门继续发展松北区、群力等新区的公交线网。截至目前,新开辟、调整和延伸公交线路已经有20条。在公交枢纽节点之间,开行了大站快车和旅游景点夜间定点服务班车等多项让市民满意出行的公交服务。现在,哈尔滨的所有公交人都已经‘卯’足了劲头,为打造美丽的哈尔滨‘公交都市’而添砖加瓦。”谭洪志对记者说。
延伸阅读
哈尔滨市的公交史
哈尔滨市从1917年出现第一台客运汽车开始至今,公共客运交通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1917年至1931年,哈尔滨的汽车客运发展到50台车。哈尔滨市有轨电车于1921年筹建,1927年10月10日通车,当时只有2条有轨电车线路,到哈尔滨1946年解放时仅有4条有轨线路、27台运营车辆,营运线路不足13公里。1949年解放前夕,线路达到6条,有轨电车39台,营运线路长度28.2公里,日均客流量1.6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