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4日讯 金秋时节,记者在国家级果树示范园区江南乡东安村内看到,满山的果树挂满沉甸甸的果实,忙碌的果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道路上运输苹果的车辆往来穿梭。今年,以东安村为核心的30000亩江南果树示范园区,可产优质水果8000万斤,产值可达5000万元以上。
2009年,东安村“寒地苹果”种植发起人、村党支部书记李士军,带领果农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巧打“绿色牌”,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的“寒地果”种植产业。果树种植逐步走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道路。2010年,基地被评为国家级果树示范园区,东北寒地果树生产基地,产品获得国家农业部绿色无公害认证。
“按照国家农业部无公害生产要求,基地从果树栽植、病虫害防治、肥料施用、采收、销售等方面,都严格按规范程序运行。”李士军边介绍边带记者走进果树示范园区。
缀满果实的树上悬挂的白色三角形小盒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是通过农委果树站协调农业专家为果树悬挂的防雨诱捕器,盒内的3支诱芯分别捕杀“桃小实心虫”、“苹小实心虫”、“潜夜蛾”几种果树害虫,在不喷施农药的情况下,能有效控制虫害发生。”李士军说。为保证苹果的生产安全,基地引进生物防治虫害新技术,普遍采用农业专家推广的彩色粘虫板、生草防虫等方法,让农药基本“失业”。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苹果口感的重要因素。“大量施用化肥的土地,细菌、蚯蚓等都没了,土壤一点肥力都没有。所以每年俺都狠施有机肥,每亩果树起码有2吨农家肥。”东安村果农徐富则说。基地还将沼气生产而产生的沼渣、沼液作为生物有机肥循环利用。沼渣作底肥,沼液作液肥对果树进行喷施,不仅使果树大量增产,还能够达到绿色农产品质量要求,很是抢了化肥的“风头”。
“今年,寒地果每斤能卖到3元钱,我这片15亩的果林,能收入25万元。”徐富则说。据了解,在东安村的辐射带动下,周边的东升村、大唐村、四方村等也大力发展绿色果树种植,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现已拥有果农400户,总面积30000亩,种植培育了123、龙丰等近20个优质品种,产品远销俄罗斯、北京、大连、青岛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