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旅游
搜 索
记者探访鄂伦春风情 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
2012-09-26 07:26:46 来源:东北网  作者:侯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26日讯(记者 侯巍)时间总是过得很快。24日,已经是踏察团第三日的行程。“游龙江•爱家乡”第一踏察组结束漠河县两天的踏查行程。搭上了开往塔河县的火车,火车是长途行走休整队伍的最佳场所。一路上群山连绵起伏,火车时停时行。樟子松的翠绿、落叶松的金黄、白桦的洁白组合,形成一幅完美的油画。黑龙江多彩的秋天在大兴安岭深处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鄂伦春人夏天原始的生活方式,用桦树皮支成“撮罗子”。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经过5个多小时约300公里的路程我们就来到了塔河县。塔河县是去往呼玛县必经的驿站,呼玛县将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在那里我们将感受黑龙江的壮美、鄂伦春民族文化及倾听莽莽林海的松涛之声。

鄂伦春精美服饰。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晨起,天公不作美,整个八十站林业局乌云密布,这样的天气是出不来亮丽的图片的,带着些许的遗憾继续前行。汽车在公路上蜿蜒穿行,已经是深秋的大兴安岭处处都是风景,黑龙江日报记者金永哲指着两旁的松树说,“这里最适合自驾游了,而且就是这个季节,两旁都是秀美的森林,色彩丰富,十分养眼。想停就停,想走就走。十一给自己放几天假,这里离哈尔滨也并不远,现在路好了,两三天就能玩得挺好,特别是体味下大兴安岭原始风情,多好啊。”这几天来听到太多的声音形容大兴安岭的美丽,“漂亮”,“清新”“,“俊秀”等等,其实很多的风光无法是用语言来描绘的,不同的人遇见,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心里有风景,处处是风景。

“奥伦”,储藏室的意思。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呼玛县离十八站林业局并不远约40公里的路程,我们就来到了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

  说起鄂伦春族,很多人马上就想到这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猎马,一呀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遍野打也打不尽。”对!就是这首风情浓郁、欢快优美的歌曲,唱出了被誉为“兴安岭王者”和“森林骄子”的鄂伦春民族。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这里是鄂伦春族聚居地。1953年从大兴安岭上走下山来定居在呼玛的鄂伦春民族,就生活在这里。


   鄂伦春人至今仍旧保持着独特的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情。

孟大娘用石头和兽骨制作手工艺品。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记者带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鄂伦春族孟彩虹孟大娘的家,孟大娘的家是一座平房,先经过外间才能达到里间,四合院的民居看不出和汉族房屋的区别,走进里屋,一位身穿红色民族服装,腰系绿丝带的高高的颧骨,微红的脸颊,短头发,眼睛烔烔有神的女性就是孟大娘了。孟大娘67岁了,看起来仅有50多岁的样子,说起话来带着点口音,但非常流利。孟大娘正在制作手饰盒。这些手饰盒都是用桦树皮做原料,经过兽骨及石头的锤打,叮叮当当过后,洁白的桦树皮上留下清晰的花纹。再将桦树皮缝制起来,就成了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看着兽骨及石头也能制作出这样精美的工艺品,十分好奇的我们也拿起了石头在桦树皮上面敲打,要十分均匀才可以,很是精细。“像这样一个小型的首饰盒,我一天能做两三个吧,现在桌上这些都是有预定的。”孟大娘告诉记者,一个40厘米的桦树皮船至少要十几天的功夫才能完成。

 孟大娘展示用桦树皮制成的果盘。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孟大娘说,以前桦树皮是鄂伦春族生活中不可取少的原材料,像打渔用的船约有八九米长、家里盛水的容器、妇女们用的首饰盒、针线盒等都是用桦树皮制作的。现在作这些曾经的生活品成了旅游纪念品,孟大娘也因为制作的桦树皮工艺品美观,精致在当地小有名气。

  以前从事过出纳、会计等工作的孟大娘告诉记者,自己有鄂伦春的名字,意思是小时候走路比别人早,说话也比别人早,特别聪明的意思。下山后,自己才改了名字。退休后的孟大娘和本族一些老者学习制作工艺品技术,这一学就喜欢上了。自己的工具就是石头和兽骨,兽骨主要用来制花纹,石头主要用来锤打。花纹的形状也是自己想出来的。现在一个小手饰盒就能卖到30元,一个40厘米长的桦树小船要卖到80元。手工艺品也为孟大娘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

“悠车”。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在呼玛民族展馆内,展示了勇敢的鄂伦春人上山打猎,住“撮罗子”的场景。而在孟大娘的家里,电视、电脑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很难想像几十年前还住在大山深处的鄂伦春人如今过上了现代的生活中间经过了怎样的经历。

  小资料:

  “鄂伦春”意为“住在山岭上的人”和“使用驯鹿人”,是自古以来就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游猎民族,以打猎为生,在我国境内仅有八千多人,正因为少才增加了它的神秘。鄂伦春族妇女主要从事采集和缝制工作。鄂伦春信奉多神萨满教,“白那查”(山神)是鄂伦春人最敬的神之一。萨满教崇拜大自然,相信万物有灵,日、月、风、雷、山、水都成了他们崇拜的对象。

  鄂伦春族人性格粗犷、并且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只要朋友来访,他们就都穿上民族的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吃“手把肉”,住“仙人柱”,也就是俗称的“撮罗子”是鄂伦春族的特点。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