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6日讯 过去每年六七月份,对于家有适龄学生的父母,都会是一段焦虑不安的时间。很多家长尽其所能托人找关系,很多学生奔波于各种招生测试现场,目的只有一个:择校,到理想的优质学校就读。
而现在,这种状态已然发生改变。
“公办小学实行相对就近划学区招生;公办初中实行对口招生;公办学校不得招收择校生,有择校需求的学生到民办学校就读。”去年4月,随着一纸政令,持续多年、令无数家长纠结的公办校择校问题就此画上句号。
构建均衡教育,让公办校与民办校百花齐放,让每一所学校都有特色,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优质教育的阳光——这是取消公办校择校后哈尔滨着力要实现的美好教育愿景。
择校取消,公办小学报名新生增加
“没想到来报名的新生家长这么多。”作为道里区一所普通小学,面对新生家长盈门的热闹场面,安阳小学校长周宏敏十分兴奋。“报名人数明显比往年增多”,这是近两年相当多普通小学报名期间的状态:适龄儿童均能到片区内学区报名。
2010年,全市47所民办公助中小学被规范清理,全部停招。2011年,这部分学校回归“母体”开始正式招生。为保证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的所在学区和对口学校范围并未做出大的调整。
很多学校负责人都告诉记者,现在大多数家长能提前了解招生政策,不少人未雨绸缪,早早把父母的学区房过户到自己名下,或提前购买学区房入住,“空挂户口”等以往为择校而较多出现的“非正常”现象,现在很少了。教育部门也承诺,只要报名所需的“六证”齐全,每个适龄儿童在所在学区的公办小学都会有一个位置。
新区建名校,带动家长择校观念大转变
“很多家长都在我们学区内买房,在招生季,前来咨询的更有数百人之多。”第七中学校长谢天威对记者说。虽然仅第三年招生,但这所2010年才在群力新区建成的公办初中早已名声在外,以现代化的办学条件和特色小班化教学吸引众多家长慕名而来。
近两年,哈尔滨市有多所建设在城市新区的公办小学和初中开始招生,虽然学校都刚刚起步,却以其名校领办、骨干师资、现代化设施而成功吸引了众多家长的眼球。据了解,在深入实施新战略的大背景下,哈市的学校布局正随之改变,总投资7.5亿元新建的25所现代化中小学陆续在群力、哈西、哈南、松北、利民等新区拔地而起。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在教育部门为新区中小学建设确定了基调后,师范附小、兆麟小学、继红小学、经纬小学、69中、113中、师大附属实验学校等市民认可度较高的名优学校即被引入新区,通过领办或联办的方式,发挥名校的示范辐射作用,不断增加新区优质教育资源总量。
为在新区学校就读,目前,很多家长选择在学校所在片区内买房;还有很多虽家在学区内、之前因担心新学校教学质量而舍近求远择校的家长,也回头找老师商量能否再回来读书。从以往买老牌名校的学区房、“空挂”户口择校,到现在选择在新区买房入学,享受优质的教育和生活资源,家长的观念也在这一选择中发生着质的变化。
配额占比高,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广
“让就近入学能够成为家长愿意接受的一个自然选择”,资深教育人士这样表示。据了解,为破解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而引发的社会择校热,近年来,哈尔滨市通过名校领办薄弱学校,名校、薄弱学校校长、教师轮岗,加大教育投入为薄弱学校“强筋健骨”,取消省重点高中民办公助校等一系列教育新政,全力促进哈埠教育走上更加均衡发展的轨道,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面,大力推动教育公平。
作为全省中考改革实验区,近年来,哈尔滨市教育部门先后探索建立了省市重点高中配额生政策,即从重点高中招生计划中拿出一部分指标按比例分配给全市各初中学校。今年中考,哈市省重点高中配额生比例为50%,市重点高中配额生比例为61%,越来越多的学生以配额形式跻身重点高中学习。
教育人士表示,逐步加大配额生比例将成为未来中考招生的一种趋势,预计至2015年,配额生比例至少会达到80%以上,届时,哈市重点高中招收的新生大部分将会以配额方式录取,为社会择校热全面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