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走基层 看发展]最美乡村老教师刘效忠31年坚守 小村屯成了“大学生屯”
2012-09-26 12:01:06 来源:东北网  作者:侯 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26日讯 (记者 侯巍) “今年这学期,今天才算给孩子们上第一节课,因为今天才回到学校。”说到这里,刘效忠有些无奈,拿着课本的手微微有些拌动。19日,记者见到了这位有着32年教龄的乡村老教师刘效忠。就是他,让一个仅有20多户的落后小村屯先后走出了20名大学生。这个小村屯也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学生村。

 
操场上孤零零的滑梯。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木兰县东兴镇五一村西二屯,是木兰最北端的一个村落,位于小兴安岭余脉的大山深处,有木兰小漠河之称。冬天天气寒冷,夏天雨水频繁,交通十分不便,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19日,记者经过了4个多小时的颠簸,一路尘土飞扬,终于来到了东兴镇中心小学校。在这里记者见到了刘效忠老师,人群里,很难把刘老师认出来,戴着一副眼镜的刘老师,目光坚定。2011年,西二屯仅有的几个学生从西二屯下伸点被撤并到东兴镇中心小学校里来,刘效忠老师也和老伴一同搬到中心校。白天是刘效忠老师给这里孩子们上课,晚上就为学校打更。

  刘老师家里简单的办公桌及最美教师奖。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中心小学校十分简陋,目前有30个孩子,8个老师,是一所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小学。刘效忠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老师。记者看到,操场上仅有的娱乐设施就是位于操场左侧的铁制滑梯,正前面有几排新栽的杨树,远望蓝天白云,几座山青青郁郁,国旗迎风飘扬,小学在蓝天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教室里,醒目的黑板被放在用几根木架子搭起来的桌子上。几盒粉笔,一根教棍,别无他物。再看到刘老师坚定的目光,记者十分感动。刘老师说,“孩子们现在条件好多了,课桌是新的,书包和本子也都是新的,这里还有滑梯,很多地方连这个都没有,这比西二屯下伸点不知道强多少倍”。

  刘老师与学校的孩子们合影。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木棍子当旗竿红布当国旗

  说起当年教学的经历,刘老师平静的眼光里流露出异样的光彩。西二屯是个贫困村,直到现在村里与外界的联系依然是村前那条沿山靠湖的乡间土路。春夏的湖水一涨屯里的交通就会中断,屯子也就成了孤岛。离屯里最近的学校离也要十几公里,孩子无学可上。1980年教育实施密网布点屯屯建校,西二屯设了下伸点,村子里唯一的知识分子、初中毕业的刘效忠被确定为最佳人选。看到孩子到了适学年龄也没地方上学,整天在屯里闲逛,村里贫穷落后。刘效忠毅然接受了这份工作,当起了民办教师。当时条件特别坚苦,村里能给的仅有两间四处透风的小土屋,一块黑板、两盒粉笔、四张缺胳膊少腿的桌椅,更没有其它的老师。刘效忠就把适龄年龄的孩子们集中在一起。当时最小的仅7岁,最大的15岁。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刘效忠从自家拿来木板钉子把桌椅修好,又从村里要来报纸将墙糊上。找来一根直直的棍子插在土房子前,又让爱人拿红布缝了一面国旗,窗户是用透明的塑料钉上。不到一个月,西二屯下伸点小学的国旗飘起来,教室亮了。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里从此就有了学校。既当老师又当校长的刘效忠从此成了孩子王。最多的时候这里的孩子达到20多个。


  中心小学校。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一个教师一份责任,这一代都这么穷了,不能再让孩子们再过这样的日子。”刘效忠老师平静且朴素的语言令在场的人十分动容,他带着这样的信念,像树一样扎根在这个小山村里,一干就是31年。

刘老师在操场上和孩子们做游戏。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桃里满天下村里走出来了个神八科技员

  仅有一名老师的小学校就这样成立了,为了避免孩子件辍学,刘效忠老师费尽了心思,交不起学费的刘老师帮忙垫交,买不起本子的刘老师帮着买,家里有困难的刘老师帮助解决。魏茂岭就是其中的一个学生。当年,魏茂岭家境贫困,奶奶瘫痪在床,母亲心脏病无力照顾,弟弟年幼,父亲为了养家整天在外面忙碌,家里的担子就落在魏茂岭身上。魏茂岭没来上课引起了刘老师的注意。刘效忠老师了解了情况后来到魏茂岭家里,三番五次的劝说,都没起什么效果,刘效忠老师急在心里,这孩子这样下去不就完了吗?最后刘老师想到了办法,就对魏茂岭的父亲说,“孩子的事是一辈子的大事,可不能耽误了孩子呀。你看这样行不,在家里需要照顾的时候就叫他回来,但是他闲下来的时候就让他去学校,自己帮他补课。”魏茂岭的父亲感动了,同意了。魏茂岭没有辜负老师的重望,经过几年的努力,成绩优异的他考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至今就职于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由于他勤奋努力,刻苦钻研,参与了神八、神九的设计,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魏茂岭的父亲感动地对刘老师说,“这是你的功劳啊,没有你当初的坚持就没有今天的魏茂岭啊。”魏茂岭在写给刘老师的一封信中这样说:我庆幸生在那个小山村,更庆幸这个小山村有刘老师。在冬季您默默的为我们生好炉火,让我们走进教室就感到家的温暖。在夏天您背我们趟过那条小河走向知识、走向文明。当年我因为家庭困难几度辍学,都是您一次次把我牵回课堂。小时候,我只在乎老师给予我们的快乐和新奇。在您目光的延伸中,我走出了小村,可老师却在贫穷的村落里驻足下来,最后在小村里扎下根。然而正是因为您我们才实现了更多的梦想,孩子才有了希望的春天。

刘效忠老师和学生们有说有笑从操场上走过。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像这样事,刘老师做了很多,孩子们至今记得夏天只要是大雨天,老师会背着他们过河的情景;冬天,老师会想尽各种办法让将教室烧热,特别冷的时候刘老师就把他们集中在自己家里。一个小山村,因为有了这样一名老师,变得生动起来,因为有了他的坚持, 30年来这个西二屯无一名适龄儿童辍学,创造了一个奇迹。看到老师的坚持,西二屯的家长们感动了,纷纷克服困难供孩子们念书。几年过去了,大学生纷纷从木兰县走出去了,西二屯这个仅有20几户人家的小村屯先后有20名大学生考上统招学校。该屯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大学生屯。


  住在陋室结丰硕果实

  19日,在刘效忠老师和老伴刘玉蓉居住的屋子里,记者看到,这里是学校的打更房,坐北朝南的屋子,左面就是教室。刘老师家里物品十分老旧,镜子和钟至少有30年的历史。据刘阿姨介绍,这屋子是给打更用的,自己和老伴搬到这里有一年多的时间。白天上课,晚上刘老师还打打更。等刘老师退休后就搬到木兰县女儿那里去住。在厨房里,盆里仅有几片白菜叶。刘阿姨说,这里买肉不方便,得到十几里外的地方去买。家里的两个孩子也都考上了大学,现在也都当了老师。以前,对刘老师拿自己工资给孩子们垫学费,书费,自己很不理解,特别家里也在等着刘老师的工资。记得有一次,刘阿姨要给孩子们买鞋和衣服,过去了好长时间也不见刘老师把工资拿回家,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刘老师把工资都拿去给别的孩子垫学费了,刘阿姨没办法,就养鸡,用卖鸡蛋的钱给自己的孩子买衣服和鞋。31年过去了,刘老师记不清给多少个孩子垫过学费。

刘效忠老师认真给学生们上课。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家里一贫如洗巨款捐给教育事业

  在采访中,闫梦茹的姥爷徐洪洲向记者介绍,几次都说刘老师是个好老师,特别敬业也特别爱学生。最让他感动的是2012年,刘效忠老师被评为了"中国最美乡村教师",在学校举行的表彰会上,企业将10万元的支票交给了刘效忠。让大家没想到的是,刘效忠接过支票后,当场就宣布把这些钱捐给木兰县的教育事业。听到这里,在场的几十个人无不被刘老师的举动感动了,纷纷鼓掌,甚至流下了感动的泪水。“10万元啊,对于一个小农村来说,现在是一个老师辛辛苦苦3年多的收入,如果在30年前,那就更是天文数字了。”徐洪洲激动的说。

  刘效忠的爱人接受记者采访。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刘老师的老伴刘玉蓉知道这件事后说,“不委屈是不可能的,如果有了这些钱咱们可以去体检了,还可以买一些需要的东西。”听到老伴的抱怨,刘老师就劝她说,“咱们最困难的日子都过去了,你看现在咱们工资也够花。这些钱捐给孩子们了,那将会有更多的孩子成为国家栋梁。你不认字出门时受委屈,咱那点钱能让孩子多读书多识字,将来做重要的人,多值得。”刘玉蓉一听,是理。现在农民种地都需要文化了,没文化哪成啊。

  刘效忠老师正在给学生们讲课。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刘老师爱学生是出了名的,闫梦茹的妈妈徐红向记者介绍,刘老师把哪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去教育,特别不容易。做为孩子家长能碰到这样的老师特别幸运。刘老师在提到自己的学生时满脸幸福,并向记者介绍说,原来在西二屯有个老王太太,一见到自己就对他说,“老抱子”又去上课啦。说他像老母鸡一样时刻护着身边的“小鸡”。每每听到这里刘老师都微笑不语。

  “这辈子物质上没得到什么,但是精神上是富有的,别人谁也比不了的,最大的收获是看到孩子们都走出去了,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才,这些精神食粮足够一生骄傲的了”。刘老师骄傲的说。

  采访结束后,记者带着不平静的心情离开了这个小山村。

  记者手记:今年以来,黑龙江省涌现了大量的最美人物,“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战士”高铁成、“最美女生”郭肖岐,“最美乡村教师”刘效忠等等。他们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道德情操,深刻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内涵,生动展现了当代黑龙江人大美大爱的崇高风范。

首页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关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