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哈尔滨
搜 索
哈市道里区打造松花江休闲旅游带
2012-10-11 15:29:44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赵琪 李大山 李天池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游人在道里区群力新区内的音乐公园合影留念。赵琪 李天池 摄

  黑龙江日报10月11日讯 原始湿地、历史建筑、沿江公园……道里区松花江沿岸有着丰富的多类型的旅游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成为区域内宝贵的财富,更为其发展沿江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道里区提出打造松花江休闲旅游带以来,旅游资源进一步转化为产业优势。

  沿江旅游资源丰富

  自太平镇至滨洲铁路桥,道里区境内的松花江江段全长58公里。带状开放的沿江公园、上风上水的生态园区、原始自然的湿地景观和传承历史的文化脉络,构成了丰富的沿江旅游资源。目前,道里区已建成和规划建设的沿江开放式公园达5个,生态农业园区2个,湿地景区4个。

  据介绍,松花江过城区段涉及该区3个镇,4个行政村,即太平镇太安村、新农镇万家村和一场村、新发镇五一村。道里区相关负责人说:“太安村和万家村是松花江哈尔滨段的‘头’。‘头’动起来,整条江都会活起来。为此,道里区投资1亿元,建设总面积为600亩的太安村生态观光园区,从2011年开始建设,建设期限为3年。园区规划项目包括游客接待中心、会议中心、采摘园、垂钓池、儿童乐园等项目。”

  据介绍,在太安村生态旅游园区地段建设的旅游码头已于5月31日正式投入使用。同时,园区购置了一艘可容纳40人的游船和两艘小型游艇,初步达到景区水上旅游交通能力。7月22日,从通江街至太安村轮渡航线正式通航。太平镇太安村生态旅游园区建设项目也正在进行中。据悉,道里区在此积极推进农业生态观光园区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具备接待能力。目前,道里区沿江旅游区域正由城市发展到近郊,旅游功能由单一自然观光逐步发展到春赏花、夏嬉水、秋采摘、冬玩雪,四季皆宜。

  旅游消费拉动区域经济

  道里区相关负责人说:“只有充分开发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将其打造为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旅游项目,才能最大限度刺激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来此消费,以此拉动道里区的区域经济。”据介绍,道里区以松花江道里段为核心,以水为主题,将松花江休闲旅游带打造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特色景区集聚带,逐渐成为知名的湿地旅游目的地。

  据了解,道里区将滨水旅游的崛起作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注重环境保护,完善基础设施,彰显旅游功能,滨水旅游得到快速发展。太平镇太安村、新农镇新江村、榆树镇葡萄采摘园等旅游项目日益完善,目前已达到一定的接待能力。此外,道里区还把开发与保护并举,加大了湿地修复和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在长岭湖新区,投资2100万元,对长岭湖东、西两湖实施了清淤、注水。投资2000万元,对哈双北路支线长岭湖周边区域的道路、林地进行了修护和保护。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4亿元将长24.4公里的老机场路改造成双向6车道的宽敞马路,打通了西部地区滨水旅游的道路瓶颈。

  打造综合旅游胜地

  道里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凭借着沿江58公里的资源优势,道里区构筑了“一个欧陆风情展示区,二个旅游服务集散区,三个生态旅游特色区,四个主题文化核心区”的“1234”松花江沿江旅游带空间网络结构。

  据介绍,欧陆风情展示区是整合中央大街和斯大林公园的旅游资源,建设“哈尔滨中央欧陆风情旅游区”,集中展示哈尔滨欧陆风情特色,形成城市标志性、代表性的旅游景区;旅游服务集散区是在沿江规划两处旅游服务集散区,建设内含交通通信、食宿商品、导游解说、安全保障等多种要素的服务设施,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生态旅游特色区是在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适度开发建设长岭湖、太平湖、群力国家湿地公园,通过资源整合、湿地保护等方式,将其作为该区湿地生态特色区;主题文化核心区以异域文化、金源文化、音乐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建设完善哈尔滨音乐公园、四方台文化遗址公园、新江村满族风情园、太安村旅游观光园,以文化发展为脉络,将地域特色与民俗风情贯穿其中,打造融文化传播、生态休闲、科普教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