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走基层 看发展]黑龙江农业保费全国第一 减灾增收普惠“三农”
2012-10-17 16:34:39 来源:东北网  作者: 杨林川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17日讯(记者 杨林川 )“正常一亩地产量可以达到1700-1800斤,现在只能达到700-800斤”。50岁的宾县居仁镇东升村民范平,今年种植的80亩玉米田中,有12亩受台风布拉万影响损失惨重。

  范平说,秋收在即,如此惨淡场景让他欲哭无泪。可是受灾的第二天,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就来到现场查勘理赔,让他看到了希望。

 
中国人保财险的工作人员查勘玉米受损情况。东北网记者 高长利 摄

  “目前,在全县有4个乡镇和19个行政村都建立了三农保险服务站点,还配备了相应的协保员、联络员,保证了服务的及时性……”中国人保财险宾县支公司黄民向记者列举着该公司在农网建设方面的多种有效做法。

  “我已经连续两年参与农业保险,感觉确实是对我们种地是一个保障,至少说,第二年种地的种子化肥钱有了”,范平深切体会到了国家政策让他得到的实惠、益处。

 
宾县居仁镇大片受灾倒伏的庄稼。东北网记者 高长利 摄

  我省自然灾害较为频繁,农业发展“靠天吃饭”现象明显。中国人保财险哈尔滨市分公司副总经理高学荣形象得称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三农”发展的“稳定器”。他说,作为保险行业的领军企业,中国人保财险公司开办政策性农业险业务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目前,哈尔滨分公司在哈尔滨市十一个区县广泛开展政策性种植业保险业务,大豆、玉米、水稻等在我省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均在承包范围内,全市4万余农户的315万亩农田有了保障。

  同样受台风“布拉万”影响的还有居住在农垦建三江管局七星农场第二管理区职工的王忠民,他的几十亩水稻田也不同程度受灾。

  “去年,我在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投保了每亩40元的农业险,个人承担10元,农场和国家财政分别再补贴我4元和26元,这回真看到了作用”。王忠民还表示,将会用受灾得到的保险赔偿,购买明年春耕所需的在化肥等农资。


  据了解,建三江农区地处三江平原腹地,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以盛产绿色优质水稻闻名。但这里气候变化复杂,干旱、涝灾、稻温病、冰雹、风灾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灾害时常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产。

 
农险监测人员正在用卫星定位受灾面积。东北网记者 赵海 摄

  建三江垦区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建三江垦区目前已经依托农业保险,有效降低了自然灾害给农民带来的风险,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减灾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切实保障了受灾农户的灾后再生产能力。

  据悉,2010年以来,黑龙江保监局与政府部门密切协作,着力规范农业保险经营行为,着力解决制约农业保险发展的瓶颈问题,全省农业保险工作获突破性进展。2012年保费收入20.75亿元,保费规模跃居全国首位,是2009年的1.86倍。今年又新增马铃薯、甜菜、森林保险等财政补贴险种,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达9个。

 
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的防灾火箭发射器和三七高炮设备。东北网记者 赵海 摄

  黑龙江保监局局长刘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2010年以来,黑龙江保监局将农业保险列为重点监管险种,围绕农业保险承保和理赔关键环节出台工作规程,建立投保理赔提示制度和收付费“零现金”管理制度,督促公司将制度固化到内控体系中,在农业保险经营中形成“告知”、“到户”、“公开”、“复核”、“回访”等一系列规范化运作机制。他们还不断提升农业保险服务能力,注重加强经办公司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经办公司业务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对承保、理赔、财务核算等环节的技术性管控。督导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经办公司与气象、水利、农业、畜牧等部门密切合作,通过增雨、防雹等人工干预天气措施,增强承保区域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结合“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和两大平原核心区建设战略部署,合理划分承保区域,会同政府相关部门将承保计划落实到县(市)经办公司,引导经办公司理性竞争,维护农户合法权益。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代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