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市第六届“十大杰出老人、十大孝星”评选揭晓
2012-10-23 10:07:47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作者:刘旭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23日讯 为庆祝全国第三个敬老月和传统节日重阳节,昨日下午,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总工会、市妇联、团市委、市老龄办和本报联合主办的市第六届十大杰出老人、十大孝星颁奖典礼在市少年宫剧场隆重举行。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凌振国出席活动并为获奖者颁奖。

  据介绍,“双十”颁奖典礼是哈市敬老月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双十”推荐工作自3月起开展,得到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经评审委员会审核,产生了杰出老人、孝星候选人各15名,在征求社会各界和专家评委意见后,共评选出具有新时代特点、集中体现民族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冰城“双十”杰出代表共21人。其中,江中勇救两人、生死瞬间彰显凡人善举的“最美大妈”杨惠荣获“十大杰出老人”特别奖。


  哈市“十大杰出老人”及特别奖获得者事迹摘登

  杨惠:“最美大妈”江中勇救两人

  62岁的杨惠是河柏社区居民。她在江中救起两名落水男子,采取急救措施,挽救了他们的生命,她荣获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奖。今年8月,杨惠听见江中有人呼救,旋即跳入江中托起一名男子头部,又夹着另一名男子的胳膊奋力游向岸边。她凭借急救常识,用尽全力为落水者做人工呼吸和胸腹按压,直至落水者有了呼吸,她却累倒了。事后,被急救车送到医院输液的杨惠第一句话是“我救上来的那两个人怎么样了?”。

  梁青山:毛体书法美国展览第一人

  79岁的梁青山曾是哈报记者、编辑,他50余载苦练毛体书法,用毛体书写的毛泽东诗词书法作品在美国展出,成为以毛体书写毛泽东诗词书法作品在美展出的第一人。他是省毛泽东书法研究会主席。他应征毛体书法作品“马克思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被中国当代书画家资格认定委员会评为金奖。在“邵华将军摄影艺术作品展”开幕仪式结束后,邵华将军接过梁青山的书法作品后说:“很好,很像主席的字,很亲切。”

  王树森:和谐社区里的带头人

  62岁的王树森退休后担任阿城区清真寺社区主任、党支部书记。她挽救了16名失足、劣迹青少年,使5名缀学孩子重返校园,9名“两放”人员重归社会;她调解家庭邻里纠纷、群访案件上百起,解决了十几个老人的赡养难题,帮20余位妇女讨回了血汗钱。居民楼自来水管道爆裂,84户居民大热天没水吃。王树森顶着烈日挨家挨户做工作,只用7天时间,居民们吃上了自来水。

  刘云霞:情系军营的“兵妈妈”

  71岁的刘云霞是正义社区居民。她16年如一日,关心部队战士成长、成才,解决战士生活、思想、学习方面的困难,资助生活困难战士,以实际行动与部队官兵结下了鱼水深情,被部队战士亲切地称为“兵妈妈”。她捐献给部队的钱都是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她学习雷锋,甘于奉献,不分寒暑义务清扫楼道9年。先后被省双拥办评为省十大杰出双拥模范、省首届“十佳兵妈妈”。

  王鸿钧:义务兑换零币23万元

  74岁的王鸿钧是市老年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16年来,他每天7时到二商店疏导交通、兑换零币,9时许乘车到哈站检查志愿者们的出勤和服务情况,12时回到位于市老龄办的办公室工作到17时。他患有前列腺炎,病情严重时每天怀揣尿袋插管工作。由于房屋动迁,他和老伴儿住进了老年公寓。可十几年来,他没有一天离岗,仅经他兑换的零币就达23万元。

  杨国柱:投资4万元建社区花园

  71岁的杨国柱是会芳里社区一名老共产党员,为改造庭院,他7年间投资4万余元建了一个近300平方米的花园。为了省钱,他几天里从废墟中捡回来上千块砖,又到建材市场买水泥、沙子,雇瓦工垒围墙底座,花钱定做铁栅栏。杨国柱有糖尿病,退休金每月2000余元,光吃药就得花1000元。可建花园他舍得花钱,使庭院花园春夏两季繁花似锦,秋天果实累累香味四溢。

  徐可良:“公平秤”旁义务站岗7年

  72岁的徐可良是南岗区士课街早市的义务守秤人。每天早上6点半,他都要从市场附近一处地下室里搬出一台电子秤。有小贩质疑他的秤不准,被人骂、被人砸秤的情况时有发生。但徐可良用他的坚持和执著,化解了一切质疑声。早市有了他的公平秤,基本杜绝了差秤现象。每天商贩和买菜的居民都散去,徐可良才收起公平秤。他说:“老了,不能做什么大事,能为百姓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值了!”

  朱万库:10年成为清除小广告“专业户”

  65岁的朱万库是前卫社区居民,他退休后在社区主管卫生工作,开始清理小广告。去年,朱万库因血管堵塞做了手术,无论怎样他都没放下清理小广告的工作。10年里,朱万库累计打扫庭院5000余次,清理楼道小广告合起来有1200多平方米,清淘马葫芦、下水井620余个,修砌垃圾站60多座次,铲除垃圾山、冰包80余个,为三无老人、低保户买煤运煤300多吨。

  姜志祥:提出200余条合理化建议

  72岁的姜志祥是尚志市老年协会会长。退休后,他组建了尚志市老年协会,带病为老人服务20年,先后为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200余条。他多次到外地自费考察,学习兄弟市县先进经验,精心调研,撰写考察报告。他克服困难,创办了尚志市第一所老年人大学。他还组织成立了尚志市首家“助老志愿者协会”,帮扶孤寡、失能、困难老人。

  李德滨:30年从事社会学等研究

  68岁的李德滨从事社会学研究30年。退休后,他主持的国家、省、市课题18项,在中国老年社会学学科研究建设上做出了重要贡献。6次被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专家顾问”荣誉称号,其研究成果3次在全国各级评奖中获奖。他撰写的《老年社会学》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研究老龄社会问题的开拓之作。

  董淑娥:22年照顾23名孤寡人士

  64岁的董淑娥是中治社区的老年志愿者。22年来,她义务扶助23名孤寡老人和残障人士,为16位老人料理后事。她的手里掌管着一大串爱心钥匙,有邻居的,有孤寡老人的,也有卧床无人照料残疾人的。为方便照顾老人,董淑娥搬到老人家里贴身照顾。一些老人大小便失禁,董淑娥就与老人同吃同住。在她悉心照料下,老人们渐渐好转。


  哈市“十大孝星”获得者事迹摘登

  马嘉源:27岁社区主任认孤寡老人做“干妈”

  27岁的马嘉源当了3年社区主任,从上班起便开始资助七旬孤寡老人吕振萍。为照顾老人直到终老,马嘉源打算到公证处认这个“干妈”。

  吕振萍老人一生未婚,每月领250元的低保金,平时靠捡废品补贴家用。3年来,马嘉源每隔两三天便会上门探望老人,帮她打扫房间、洗衣做饭,还委托超市给老人送来蛋糕、牛奶、水果和鸡蛋。老人贫血,她定期送来大枣和营养品。老人生活拮据,马嘉源给老人买回米面粮油,连手纸、刷碗的钢丝球、酱油醋都预备好。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九,马嘉源都带着包好的饺子来到老人家中,再把洗净的鱼和猪肉切成小块用袋子封好。马嘉源每个月惦记着给老人缴水、电、煤气费,老人从不担心家里晚上没电。马嘉源还在药店给老人预存了1000元钱,老人需要什么药,只需打个电话。药店老板深受感动,每次只收本钱。

  今年春天,老人身体更差了。她常念叨如果有一天真“走”了,只求小马能送一程。马嘉源跟父母商量想认老人当“干妈”。为了避免他人的非议,她想先做个公证,只求顺利照顾老人直到终老,不求分文回报。呼兰区公证处公证人员表示,只要双方愿意,公证处愿为她们免费提供服务。

  栾景通:与130位孤寡老人结对子

  52岁的栾景通是上红社区居民,从2009年至今,他与130位孤寡特困老年人结成关爱帮扶对子,3年多来花费60余万元,受他关爱照顾的老人们都亲切地称呼栾景通是:“我们最亲的小儿子”。

  1999年,栾景通发现许多行走不便的老年人乘车困难,便萌生了用自己的私家车为需要帮助的老人提供出行无偿服务的想法。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许多私家车主和爱心出租车司机纷纷加入。当年,栾景通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哈尔滨市雷锋车队,为需要帮助的老年人和市民提供无偿用车服务。雷锋车队成立十多年来,免费接送孤困伤残老年人和急需帮助的市民近7万人次,累计志愿服务15万余小时,为百姓做好事3万多件,拾金不昧金额达763万余元。

  近年来,他发现高龄孤寡贫困老年人越来越多,这些生活困难又缺乏关照的老人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2009年,他与社区130位高龄孤寡特困老人结成关爱对子,每年从自己企业的营利中拿出15万元,照顾这些老人的生活,在栾景通的笔记本上,记满了130位老人的生日,无论哪位老人过生日,他都会买上生日蛋糕、鸡蛋、牛奶,前去陪老人过生日。

  张成:“话疗”解开老人心理包袱

  张成是双城市人民医院的院党总支书记、院长。他和声细语为老人解释、遵遵善诱的开导,使老人们放下了心理包袱,消除了对疾病的恐惧感。他设立老年人专用窗口,提倡孤寡老人住院减免10%的费用,在门诊、病房增设轮椅、平车,设立护工照料无家属的老年患者,让他们感到家的温暖。

  邱凤英:做60名孤寡老人的女儿

  邱凤英是松北区万宝镇敬老院院长兼党支部书记。她每天打扫卫生、洗衣服、做饭、烧火炕、打洗脸水、倒尿桶,给老人擦身,有卧床的还要喂饭喂水,24小时照顾。她在院内楼房前后种花、铺道,实现了花园式庭院,软硬覆盖达到90%以上。60余位老人身上闻不到一丝异味。她科学搭配每周食谱,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姜凤云:孤困老人的“贴心棉袄”

  姜凤云是平房区首批录用的居家养老服务员,为困难、孤寡、独居老人耐心服务了4年。有的老人住在平房,几年间,他们家里买煤、劈柴的活全被姜凤云包了。姜凤云服务过的老人都知道,不管谁家的下水管道堵了,煤气、水、电等欠费了,只要给姜凤云打电话,她立即第一时间去办理,从来没怨言。

  鲍孝忠:甘心伺候母亲和妻子

  下岗工人鲍孝忠数十年默默服侍母亲,照顾有病的妻子,从无怨言。为照顾年迈的母亲,他找了个在家附近扫大街的活,承担所有家务。在母亲生病住院的时候,鲍孝忠白天上班,晚上去医院陪护,有时两天两夜不能合眼。妻子突发心脏病,病情严重,他每天买饭送饭,穿衣喂药。他尽心尽力照顾家人,从没抱怨一句累。

  乔司新:退休职工的“娘家人”

  60岁的乔司新12年为退休职工服务,每年走访慰问退休职工1300余次,解决问题120余件。为老人办事,乔司新练就了一个好脾气,脾气再倔的老职工,和他都能谈得来。一些鳏寡老人的后事全要靠乔司新来料理;无亲无故、瘫痪在床或是连家属都管不了、不愿管的老人,是他的特别照顾对象。

  贾西坡:街边捡“爹”伺候13年

  63岁的贾西坡住在霁虹桥社区,以收废品维生。他捡回大自己20多岁的陈国山,像亲爹一样伺候了13年。白天,贾西坡在外收废品,晚上回家给老人做饭,陪他看电视、唠家常。一个孤老因贾西坡而享受天伦之乐。他给老人买手机方便联系;老人的手抖得严重,拿不了筷子和勺,贾西坡就喂老人吃喝。

  赵玉芝:50年照料患病老父

  73岁的赵玉芝,自幼丧母,结婚后就把父亲接来一起生活,50年如一日悉心照料。90岁的父亲患有严重的哮喘病,生活不能自理。

  赵玉芝每天帮他吸氧、翻身、擦澡、刷牙、按摩、烫脚、通便。怕父亲由于排便用力造成脑血管破裂,她就用手指将硬块的大便从父亲体内抠出。长期卧床的老人因女儿细心的照顾身上没有一点褥疮。

  陈秀芹:侍奉瘫痪公婆的“大孝”媳妇

  56岁的陈秀芹家住地德里小区。30年来,她对公婆如同亲生父母,从没红过脸吵过嘴,无微不至的照顾年迈的婆婆和公公。

  陈秀芹1982年结婚,婚后与公婆住在35平方米的小屋里,承担起孝敬公婆、包揽家务的重担。2005年5月,陈秀芹的婆婆患脑梗,6月,公公又突发脑出血。为照顾老人,她放弃了自己在商场收入还不错的小生意,回家照顾老人,家中的大小事全靠她一个人支撑下来。两位老人常把屎尿拉在床上,她从不嫌弃,一点点把他们的身体擦净;她还每天坚持多次为两位老人翻身、按摩,公公、婆婆生病后从没生过一次褥疮。

  2006年,婆婆去世,公公仍瘫痪在床。陈秀芹为照顾好老人,和丈夫每天在公公床边的沙发上睡,每天起夜陈秀芹都喂公公喝点水,每隔两三个小时就给公公翻一次身。老人喜欢什么她时刻挂在心上,老人虽然不会说话但他的每一种表情、每一个反应陈秀芹都不放过。为更加关心公公的精神和身体,为了使老人不寂寞,她闲时总是手拉着老人手说说知心话,为公公阅读书报,唱歌、讲笑话逗逗老人开心。

首页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张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