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23日讯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作为一个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今天的重阳节,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尊老、敬老、爱老,是代代传承、与时俱进的美德。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每一位老人和子女的心愿。在这个亲情浓郁的节日里,本报推出专题报道,以此表达我们最诚挚的祝福。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靠儿养老”的观念在许多老人的脑海中逐步淡化。对于许多老人来说,走出去养老的第一选择就是养老院。“花钱买服务、减轻儿女负担、提高自己的晚年生活质量……”越来越多的老人青睐社会化养老。据了解,哈市目前已注册的民营养老院183家,公办养老院6家,共有床位近2万张。
驻院养老:到底是个啥价?
翻开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登记簿,“后备军”名字已经密密麻麻地排了好长的一长串。一张床位后面都有五六位老人在排队等候。
据了解,目前哈市第一福利院、第三福利院等几家公办养老院,床位3914张,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而同样作为养老院,一些民营养老院人气就没有这么旺,甚至个别还空置无人入住。
养老院到底一个月要多少钱?都有哪些服务?有没有离自己家比较近的养老院?条件好不好?……带着老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哈市几家具有代表性的养老院。
位于南岗区科研路上的市第一福利院,是哈市老牌公办养老院的代表。院长邸长生说,目前院里床位共有500张,基本已经全部住满。一个月吃住加在一起1000元足够。房间有2人间、3人间。
而作为哈市民营养老院的代表邦尼连锁机构,目前共有72家小型民营养老院,分布在哈市主城区内的小区中。每家的床位在15—20张,自理老人每月吃住大约开销在800元—1000元。与公办养老院相比,民营养老院的优势在于让老人不离开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熟悉环境,又方便儿女照料的“一碗汤”距离。
开心老人:集体生活找玩伴
在采访中,九成老年人说到来养老院的理由时,都是“不给儿女添麻烦”。于大娘说,老伴去世后,儿子孝顺,把她接来一起住。可他们一天都很忙,从早上8点到晚上7点,将近12个小时都是她一个人在家,除了干干家务,就剩下看电视来打发时间。
儿子媳妇都很孝顺,可毕竟两代人生活习惯不一样。于大娘还是选择了来养老院,有老伙伴一起聊天、一起玩,还有专门的人照顾自己起居,每周儿子孙子来看看自己,觉得非常舒心!
家有儿女:别忘了常看爹妈
吴大爷和孙大爷住在同一间房间里,作为“室友”,两位老人相处得很不错。最近孙大爷却有些闷闷不乐,吴大爷的儿女隔三差五带着水果糕点来看望老父亲,孙大爷的儿女却几个月也不来一次。这种被“遗忘”的感觉再加上对比形成的落差,让老人很心酸。
住进养老院并不是说把赡养老人的责任都推给社会,更不是说花钱了,就可以不用再管爹妈,子女对父母的精神作用,是谁也替代不了的。市第三福利院院长刘彦波说,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养老形式的多样化,孝道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更加多元化。对老人的孝敬从温饱层向精神领域转移,不仅让其老有所养,更让其老有所乐。现如今,在养老院养老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其实,如何选择养老方式,还是要尊重老人本人的意见。另外,子女要放正心态,送老人进养老院是为了让老人得到更好的照顾,要经常去探望父母,让老人感受到亲人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