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24日讯 23日,哈尔滨市消协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学生消费观念越来越超前,但提高学生科学消费素质,提高大学生的主动维权意识,已是当务之急。
“品牌”店和商超购物占六成
900份调查问卷显示,青少年学生在消费方式上,消费观念越来越超前,注重追求品牌,而注重实用性的意识不强。其中,专营店购买学习和生活用品占31.6%,大型商场和超市占28.3%,上网购物占8.2%,具有地理优势的学校周边店的占31.9%。选购商品的标准是:质量要好,且符合时代潮流趋势,并且好玩好看。当问及手机是否是生活必需品时,57%的青少年学生认为手机是生活必需品。
另一方面,周末逛街、看电影、上网吧、去娱乐场所占37%,上游乐园、爬山占27.6%,在家附近溜达、去奶奶或姥姥家占35.4%。
七成学生不关注店家资质
调查发现,青少年学生的维权意识与维权知识存在着矛盾。多数学生在购买学习用品时,很少关注商店是否有合法营业资质。据统计,关注商店有无营业执照的学生不到三成,而购买学习用品出现质量问题时,积极主动维权的学生较少,五成以上学生能够选择与经营者协商解决,一成左右自认倒霉,只有不到两成学生选择向消协或12315部门进行投诉。多数学生在购买学习用品后不索要发票,或者偶尔索要发票。通过调查发现,有五成的学生在购物后没有主动索要发票和信誉卡的习惯,缺乏证据成为青少年学生维护自身权益的最大难点。
对于有质量瑕疵的学生用品市场,尤其是校园周边流动商贩的监管问题,四成多学生认为应加强市场监管,坚决惩处假冒伪劣。对青少年学生消费观念的倾向性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在购买食用品时大多会看食品保质期,对食品保质的意识比成人还强,但令人忧虑的问题是,许多学生有了大把零花钱后,缺乏节制,喜欢受同学影响,盲目跟风,无计划开支。
有意“傍品牌”应引起关注
在超市购物时,六成青少年学生会自备购物袋,说明他们对环保消费观念意识很强。但“知假买假”有意“傍品牌”,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学生的钱包里,除了就餐卡外,普遍有校园IC卡、交通IC卡、储蓄卡、上网卡、运动健身卡等,充分享受着“嘻刷刷”的便利。而且,手机在青少年学生中已是司空见惯,台式电脑甚至笔记本电脑也相当普遍。但是六成以上学生的电脑是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甚至还有一些学生在恋爱中,追求不切实际的奢侈、气派,这都反映了学生消费心理的不成熟。
追求时尚但“知假购假”值得关注。据调查,有四成以上的青少年学生购买过盗版书籍和电子数码、服装类等“傍名牌”产品。有不少购买过假冒伪劣的所谓名牌产品,近三成学生认为价格便宜是购买假冒伪劣的主要动因,主要包括音像制品、文化用品、软件、服装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