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0月24日讯 不久前,在哈尔滨市香坊区大庆副路与旭升街交口,一辆公交车在行驶途中突然后车厢一沉,车内一片混乱。司机下车查看后不禁倒吸一口冷气:路面上突然出现的塌陷坑足有一米多深,坑口周围已开始下沉,所幸汽车只是后轮陷入地面,如果塌陷面积再大些,后果不堪设想,事故造成一名乘客嘴部磕伤。
从今年8月起,接二连三的“路塌塌”事件频频拨动着哈尔滨市民的神经,和兴路、西大直街、铁路街……不少于十起的塌陷事件出现在全市的各个区域,让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敏感起来,行走都小心翼翼的。

21日晚,哈尔滨市道里区透笼街与兆麟街交口的人行道发生了塌陷,塌陷处的地砖呈悬空状态,下面形成了直径三米左右的空洞,深近两米,可见地下的管线。据了解,塌陷是地下工程回填不实造成的。
大地不能承受之痛
说起路面塌陷,两个月前发生在哈尔滨市辽阳街的塌陷事故让人记忆犹新。8月14日下午四点半,辽阳街90号附近路面突然塌陷,四名路人坠落,两人因抢救无效死亡。事发不久记者前往现场,住在辽阳街90号附近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出事后来了不少部门挖开路面进行检查。“听说供排水管线的管壁已被腐蚀得很薄了,一碰即碎,管线漏水把泥沙冲走了,地下就空了。”居住在此的一位老者介绍说,这地下留有几十年前的人防工程,塌陷后遇难者被冲走了那么远的距离,可能是顺着人防通道漂走的。这些猜测在后来官方调查分析中得到了证实。
近日,记者再次来到辽阳街90号曾发生塌陷的地点采访,摆书摊的商贩告诉记者,前几天,有一些大型机械作业车往地下倒灌泥沙物,也有一些工作人员带着仪器来检测。记者看到,曾经发生塌陷的路面已经修复夯实,路面较为平整,但周围的居民和路人还是绕过出事地点,显然人们对可怕的塌陷事件仍心有余悸。
有专业人士指出,路面塌陷并非是哈尔滨一座城市独有问题,全国不少城市都面临类似的情况。在中国地面沉降超过1米的城市有天津、太原、苏州、无锡、常州等。全国至少有60个城市面临地面沉降问题,而不均匀沉降必将造成塌陷。
中国减灾防御协会一位专家认为,地面沉降是缓慢的,地面塌陷是急剧产生的,但对于高速发展的城市要警惕两者相互关联的综合灾难发生。地面塌陷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的一种地质环境系统破坏的恶果,是城市化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的地质灾害。

8月14日哈尔滨市辽阳街90号地面塌陷现场。
地下管网成危险迷局
哈尔滨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宋高嵩教授认为,90%的路面塌陷都与水有关。
“哈尔滨城市建设历史比较复杂,从日军占据时期到解放前后修建了大量管网,很多四五十年前铺设的管线至今还在使用,但其修建年代、具体位置、走向已无据可查,也就无从进行日常维护和更换。管道的年久失修是巨大的地下安全隐患。”宋高嵩教授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哈尔滨市排水公司负责主城区1213公里市政排水管网的维护,建于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管网约217公里,其中建于解放前的管网约27公里,建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约190公里,这些管网严重老化,其中急需改造的管网有144.7公里,剩余的排水管网也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
“很多时候是出了问题挖开地面才知道管道究竟是什么结构。”哈尔滨市排水公司宣传部长韩建鹏说。韩建鹏看到管道老化最严重的情况是,排水管壁已被腐蚀消失殆尽,水顺着原先管壁“塑型”而成的泥沙通道流淌,这样的管道一遇外力即破碎,冲走地下沙土。哈尔滨市急需改造的144.7公里管线陈旧、老化、腐蚀严重,随时都有塌陷的可能。排水公司工作人员认为,根本的解决方案就是彻底排查,之后分批对排水设施进行改造和更换,但这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和时间。
专家分析,对于北方地区来说,供排水管线加上供热网的裂缝、渗漏等问题更增加了安全风险。一旦管线断裂,沙土遇水“液化”流动,就打破地下平衡,极易造成管网悬空、下沉等危险,当灾害天气发生,就会引发土层移位,形成空洞,引发塌陷。
韩建鹏介绍说,目前排水公司正积极按照市里排查和整改要求,已经完成辖区重点区域内地下排水设施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并提出了具体整改措施。排水公司根据市人防办提供的十余处标注具体工程名的图纸,又先后与省地矿局、市建委、市水务局、交警队及地勘部门共同对霁虹街、买卖街、抚顺街等街路进行了现场勘察,其中发现抚顺街一处人防工程存在土质疏松结构体内不密实等问题,但排水管道畅通完好,其它人防工程周边排水设施畅通完好。
马路拉锁埋下祸根
9月中旬,居住在哈尔滨市南岗区人和街、中山街、黑山街的居民惊讶地发现,宽敞整洁的路面被热网改造的挖沟机“撕”开了,这距上次街道拓宽改造还不足一年。
去年3月刚刚通过的《哈尔滨市城市道路管理条例》曾对“马路拉锁”问题提出了具体措施,明确规定了6种不得挖掘城市道路的情形,其中前两条就是:“建设的城市道路交付使用后五年内、大修的城市道路竣工三年内不得挖掘。”但是条例也同时指出,“这两种情况下遇特殊情况确需挖掘城市道路,应当经市城管部门审查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加收二倍挖掘城市道路修复费。”这意味着,只要交纳足够的修复费,打开“拉锁”是可以的。
然而,缴纳足够的修复费并不等于能够回填得结实,很多地下挖掘工程回填都会产生比埋设管线体积多得多的残土,就说明了很多工程回填难以做实。修修刨刨的“马路拉锁”把城市的地面一次次打开,又一次次缝合,这样的地面无疑是脆弱的。
宋高嵩教授认为:“车辆超载、反复倾轧,只会造成路面损坏,很难造成塌陷。路面塌陷,其实塌的是地基,地基的破坏很多时候是由于各相关部门的违规操作造成的。”他说,很多路面在修好后因其他原因再次被挖开,挖开路面需要报相关部门审批,但事后的回填和路面整修却无人监管。有的工程挖坏了其他管线也无人知晓,这些都成为地基塌陷的直接或间接原因。“哈尔滨的道里区、道外区等地势低洼的老城区历史上都是松花江的河床,被称为龙脉的南岗区也曾是河漫滩,这些地方的土壤多为砂砾质,比较松散,这样的土质极易被侵蚀冲刷出空洞,因此对路面翻修、管线维护要更为细致、严格地监管。”宋高嵩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