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法治聚焦
搜 索
揭秘坑骗老年人三大陷阱 专家:关注精神健康是关键
2012-10-24 10:19:08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范春生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10月24日讯 重阳节到来前夕,记者对侵害老年人权益的案件和事件进行跟踪调查,发现涉及财物、医药和情感三类骗术最易使老年人上当。专家建议,子女应“常回家看看”,多给老人精神慰藉,并帮助他们提高辨识骗局的能力。

  冒充公职人员骗取财物

  2011年1月,辽宁省沈阳市73岁的于淑芬听说,某电视台将派人到沈阳选拔老年人组成合唱团,到北京参加晚会演出。她信以为真,交了220元到北京的单程车票钱和500元保证金。

  “有个叫吴勇的人负责这次选拔活动。他带来举办这次晚会的文件,上面盖着电视台的大红戳,还写明支付每个演员演出费用1000元。”于淑芬说。最后,17位老人被骗。吴勇将他们交上的1万多元钱揣进腰包后便人间蒸发了。

  目前,针对老年人实施的骗术以涉财物类居多。此类诈骗案的实施者大多会冒充银行、电信等部门的工作人员,或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的执法人员,给老人打电话,告诉其中了大奖、亲人遇车祸或是法院要查封其账号等,让被害人把钱转到骗子指定的账号上。

  “免费健康体验”成骗局诱饵

  除了上述涉财物典型案例外,涉医药类的骗局也使老年人防不胜防。

  70岁的沈阳市民李女士身患尿毒症、高血压等多种疾病。今年3月,她老伴偶然参加了某保健品有限公司举办的“免费健康体验”活动。老伴经不住销售人员的劝说,花5040元购买了6瓶保健品。随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销售人员采取买3大盒赠3小瓶、免费赠送旅游、赠送食用油、面粉等方式,诱使老人又先后购买了90多瓶保健食品,总计花费7万余元。

  老人的儿女发现后,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查询得知,该保健食品主要营养成分为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保质期为18个月,每天最大用量不超过25克。根据此剂量,李女士老伴购买的保健品,就算是老两口一起吃,也3年都吃不完。李女士儿女找到商家要求将剩余保健食品退回,可商家就是不给退。无奈之下,李女士儿女投诉到了沈阳市消协。

  沈阳市消协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最近一段时间,有关老年消费者或老年人子女的投诉明显增多。部分保健品的生产厂家和经销商抓住当今老年人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渴望晚年身体健康、长寿的普遍心理,经常打着“获国家XX科技成果奖”或“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几十年研究成果”等各类旗号在社区、公园、宾馆或电台等公共场所,以“咨询义诊”“免费健康讲座”“免费健康体验”等名义,通过免费赠送、免费仪器检测、免费风景游等手段设置温柔陷阱,推销产品。甚至肆意扩大保健食品的功效,诱惑和误导消费者,给老年消费者身体健康带来严重隐患。

  “婚托”大行其道

  “我们所发布的虚假广告,都精心地编写广告词,让中老年人打消顾虑,如:‘曾有不幸的婚史,希望过安稳日子,寻觅懂感情、会体贴的人托付终身,年龄不限。’以此来诱骗老年人征婚,索要衣物、首饰、聘礼……”这是日前被法院查办的“婚托”曝出的行骗伎俩。

  2011年10月至2012年4月间,沈阳女“婚托”王某、付某在当地新玛特商场、大东区皮革市场、广宜街乐购超市等地,以刊登虚假征婚广告为手段,由王某化名冒充征婚人、付某冒充婚介所中介人员或者王某的姐姐,以收取中介费、买礼物等为名,先后骗取8位老年征婚者共计4万余元。

  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二庭法官边锋证实,针对老年人的涉情感类骗局,是近年才大量出现的一种新兴骗术。骗子往往抓住老年人即使被骗,也会因为爱面子、怕儿女责怪而不说出来的心理,屡试不爽。

  老人受骗子女应反思

  辽宁同格律师事务所执行合伙人陈宝龙剖析,一些独居和空巢老人,因缺乏情感慰藉和关注,经常感到被边缘化,犯罪分子正是利用老人精神空虚的弱点,主动嘘寒问暖后行骗。

  他说,一些老年人热衷于参加保健品讲座,一方面是重视健康,另一方面是由于内心孤独,明知道是促销活动,就想去凑个“热闹”。去的时候还想着捂紧自己的口袋,但一到现场,就挡不住诱惑。

  不仅仅如此,退休后人的生活圈子相对变小,信息渠道狭窄。尤其随着年纪的增长,人在生理功能、智能方面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即使遭遇媒体多次报道的骗术,老人还是往往在被骗之后才会意识到。

  陈宝龙还说,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部分老人退休后脱离了以往的社会角色,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担心被小辈看不起,会希望通过某些成功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类老人很容易被投资类、收藏类的骗局所迷惑。

  专家认为:“老人受骗,子女当反思。”边锋表示,老年人之所以成为骗子的目标,不仅仅在于骗子准确地把握了老年人的心理与现实需求,还跟老年人的这份孤独有着密切的关系。鉴于此,子女常常给老人“精神充电”,填补他们的精神缺失,才是避免老人受骗的第一要务。新华社沈阳10月23日电

责任编辑:张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