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26日讯 年初以来,佳木斯市上下积极克服国际经济低迷、国内需求不足等不利影响,经济总体实现平稳运行,积极变化和有利因素逐步增多,特别是GDP、工业、投资、消费、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增速比上半年明显加快,稳步攀升。
前三季度,全市GDP完成409.5亿元,同比增长13.6%,增幅较上半年提高0.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3.2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二位。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2.6亿元,增长13.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1.7亿元,增长20%,工业增加值136.2亿元,增长20.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05.2亿元,增长9.5%。
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种植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水稻和玉米作物面积实现“双百万”增长,分别达到800万亩和689万亩,分别新增140.9万亩和105.7万亩。现代农业服务和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其中引汤灌区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投资5566万元,占全年计划的46.4%。场县合作和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成果,粮食生产跨上新台阶,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全市粮食产量预计为168亿斤,增产2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实现“九连增”。畜牧业发展平稳,肉、蛋、奶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6.4%、6.7%和7.7%。造林30.18万亩,超额完成全年计划目标。
工业平稳回升保持高位运行。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7.1亿元,同比增长22.3%,增幅高于上半年3.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2.5个百分点。前8个月,工业利税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3.1%和9.2%,分别比上半年回升13.9和12.5个百分点,整体呈现平稳回升态势。工业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前三季度规上用电量同比增长5.1%,较上半年下降11.6个百分点。
全市工业保持高位运行,主要得益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以及县域工业拉动。一是重点行业保持较快增速。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建材工业、林木产品加工业三个重点行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32.2%、29.9%和76.3%,拉动全市产值同比上升19.1个百分点,支柱产业带动作用明显。二是重点企业保持较快增长。电机股份、北方水泥、沃尔德电缆、阳光生化、益海粮油等24户重点企业强势拉动,累计实现产值164.9亿元,拉动全市产值同比上升8.3个百分点。三是县域工业加快成长拉动作用增强。实现产值199.5亿元,同比增长43.8%,拉动全市产值同比上升16.3个百分点。各县(市)产值增幅均在19%以上。四是新进规模企业拉动作用显现,去年底和今年累计共新增规上企业18户,实现产值16.1亿元,拉动产值上升5.6个百分点。
内需增速进一步加快。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6.8亿元,同比增长39.6%,增幅比上半年加快3.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完成投资106.8亿元,同比增长65.4%,占比为45.1%。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国内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21.5亿元,同比增长39.2%;实际利用外资13678万美元,同比增长7.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94.0亿元,同比增长15.3%,增幅比上半年加快0.4个百分点。物价保持稳定,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同比增长3.7%,较去年同期下降2.7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尽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回落6.8个百分点,但总体依然上涨5.1%,拉动价格总水平上升1.5个百分点。
产业项目取得新突破。全市共开复工规模以上产业项目474项,同比增加191项;累计完成投资150.3亿元,同比增长80%,占全部投资比重达到63.5%,拉动投资增长39.4个百分点,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9.4%。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8个,同比增加32项,完成投资68.9亿元,同比增长72.3%,是全市产业项目建设数量最多、投资规模最大、拉动能力最强的一年;特别是以我市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产业项目——泉林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开工建设为标志,我市纳入省重点推进的38个产业项目,已全部实现开复工建设。
金融业发展保持较好态势。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761.4亿元,较年初增长8.5%;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30亿元,较年初增长19.4%;存贷比达到69.6%,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融资性担保公司累计发展到35家,注册资本达到12亿元。前三季度,全市金融业实现税收5834万元,增长114%。金融对经济增长和财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民生工作取得新进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1658元,同比增长14.2%,增幅创五年来同期新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3%,城乡居民养老、医疗等保障指标均已超额完成全年计划目标。保障性安居工程总体进展良好。今年已新开工24562套,综合开工率为105.5%。2011年全市结转保障性安居工程23555套,大部分将于今年年底前竣工入住,届时将超额完成与省签订的竣工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