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200多警嫂头顶“小红帽”志愿服务在210公里中俄边防线
2012-10-28 11:01:05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李玉红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28日讯 在牡丹江市210公里的中俄边防线上,活跃着这样一支志愿者服务队。她们是一群普通的女性,但她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警嫂”,让她们浑身闪耀着迷人的风采;她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牡丹江边防支队警嫂志愿者服务队”。自2007年3月成立以来,“服务队”成员主动融入公安边防部队爱民固边战略,带给群众万千春意,赢得了“边防线上爱心小红帽”的美誉。

  帮农民工讨回血汗钱

  2007年3月,黑龙江牡丹江边防支队绥北边防派出所成立了第一支“警嫂服务队”,队员们清一色是警嫂,她们用女人特有的细腻、爱心和善良配合派出所广泛开展便民服务,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得到了辖区群众的高度评价。随后,支队迅速发起并在全支队范围内组建了“警嫂志愿者服务队”。所属单位200多名警嫂平时分散在各边境县市,以大队或派出所为单位划分成小型服务队,遇有重要活动内容,就在支队统一组织下开展活动,把真情送到百姓心坎上。两年来,她们共帮助14名贫困群众和3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联系到工作岗位。

  东宁县正义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警嫂李丹,发动东宁县内的“服务队”成员成立义务法律维权小组。2010年12月,一家建筑工地由于资金短缺欠了外地民工26万元工资,民工们聚集起来准备找建筑方大闹一场。李丹了解情况后,当即找到民工代表,不但提供了免费法律咨询,还担任农民工维权代表。最终,成功帮助工人们讨回了工资,让他们在春节前踏上返乡之路。


 

  帮贫困户找工作

  “从前的违法重点人儿,现在是护边守法人儿。不再越境吓唬人儿,反倒四处教育人儿。要问帮他的是啥人儿,边防警察的好夫人儿……”这是东宁县老黑山镇村民协助边防派出所开展边境法规宣传时所编的一段顺口溜,说的就是外来人员梁国新从违边重点人员到护边守法宣传员的转化事迹。

  梁国新是2004年从外地搬到老黑山镇南村居住的,与妻子靠打零工、做豆腐赚钱谋生。2006年9月,梁国新受利益驱使铤而走险偷越国境采山货,被抓后在国外蹲了半年牢狱,2007年3月才释放回国。为解决梁国新的生活来源问题,所领导带着他到辖区多个煤矿找工作,但由于煤矿工人饱和,加上梁国新有过违反边境法规被处理的经历,很多煤矿都不肯用他。“警嫂志愿者服务队”的成员牛英华、刘慧、刘欣等几名警嫂积极行动起来,恳请矿上帮助他找份工作。一个煤矿的矿长被警嫂们的一片诚心打动,最终同意让梁国新在煤矿务工,月薪3000元,并指定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对他进行免费培训,帮助他尽快适应新岗位。

  为官兵分忧解难

  警嫂们在服务中发挥着贴心、细腻、互助等优势,为广大民警安心本职工作解决了后顾之忧。

  2011年底,绥芬河警嫂刘云霞的公公因多发性脑梗塞住进了牡丹江医院,而丈夫工作繁忙不能经常抽出时间照顾父母。刘云霞把正上小学的孩子托付给邻居照管,自己赶到牡丹江,在医院照顾卧病在床的公公。2012年1月,就在公公刚出院不久,婆婆又因着急上火患心脏病住院,她又在医院里开始照顾婆婆。其他警嫂知道后,就隔三差五赶到刘云霞家帮助料理家务,到医院照顾老人。

  2012年建军节的前一天,对绥芬河边防大队绥芬河公安检查站二号哨所执勤战士王昕来说,却是让他终生铭记的一天。这名来自同江的90后新兵,经过一夜执勤,刚刚被战友替换下哨位,就接到了爸爸不幸去世的消息。噩耗突传,让这位尚未脱离稚气的新兵心理一时难以承受。张雅坤等警嫂服务队成员得知消息后,及时赶到了哨所,与站领导一起安慰王昕,还为他送来了降暑清火的药品。在警嫂们贴心、细腻的劝抚声中,王昕的心情不再过度悲伤,决定以圆满完成哨位执勤任务来告慰爸爸的在天之灵。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