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28日讯 在农博会开幕前一个月,展会主办方之一科隆中国的高层每次来哈商谈事宜,早上到,晚上走,多一分钟不停,往返不下十几次。更多沟通则依靠12人的项目组及不断的邮件往来。哈方工作人员事后评价:节奏极快,效率极高,是哈市此前展会从未有过的。
这是我市首次与全球知名的会展企业合作,亦是哈市会展业在经历了近10年的自我完善后,直面它未来10年可能的发展方向。
据统计,2011年哈尔滨共举办了72场展览活动,总展览面积达97.2万平方米,参展参会客商超过300万人次,展览直接收入7.8亿元,间接拉动相关产业收入达90亿元,会展业集聚效应已形成。
“至少10年”的战略合作
“他们很看中VI(视觉识别系统),要求展会有统一的标识设计,比如从会刊到展板再到网站,色调都使用绿色和白色,再加上重新设计的展会LOGO。”刚刚结束的2012哈尔滨国际农博会中方代表、哈尔滨冰城展览有限公司老总刘有昌说,这是他们以前从来没重视过的东西。
刘有昌进入会展业属于“半路出家”,却赶上了德国科隆这个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去年,该公司曾承办“农博会”,很快,市里决定与德国科隆合作,重点打造这个展会。
与德国科隆的合作,是哈市会展业对外开放与合作中落子最重的一步棋。此前,哈市已经引进了很多全国知名的专业展会,比如全国图书展、全国医博会等,数量能达到每年4-5个。但这还不足以让本地的办展能力、观念、模式有深层次的提升。
于是,哈市开始寻找战略合作者。作为一家有近百年历史的会展企业,科隆集团在中国的业务开展始终落在一线城市。纵览科隆今年全年的展会,在中国非一线城市举办的只有广东顺德一地。与哈尔滨市政府的合作,在协议中是长期计划,期限为“至少10年”。
科隆看中的是哈尔滨作为东北重镇的地域、资源优势。哈市则更看重科隆这样具有全球背景的企业所带来的管理、运营与统筹、对展会文化内涵的把握、对成本的严格控制等专业能力。这些既能宏观统筹又具备细节掌控的能力,正在目前高速发展的哈市会展行业亟待提升的。
选优势领域,办重点展会
今年1到9月份,我市举办了近20场自主品牌展会。下个月,将举行2012哈尔滨种业博览会,该展会已成为全国三大种业博览会之一。哈尔滨国际农博会也以“全球最大最重要的世界农业博览会”为战略目标。
除展会外,会展业还包括了会议、节庆活动等。我市整合旅游资源,推出“冰城夏都”城市品牌,使得哈夏音乐会、啤酒节等逐渐得到国内外的认可。其中,冰雪节已跻身世界四大冰雪节。
不难发现,这些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品牌会展项目,都来自极具比较优势的产业或领域——特别是依托农业、旅游业发展起来的展会,被普遍看好。
近年来,随着会展项目品牌培育、成熟速度的加快,认清形势、选好重点,成为哈尔滨发展会展业的关键词。正如房展会在全国的普遍衰落,并不是展会不好,而是该产业已不似当年风头强劲。
已有展会也在不断调整坐标。比如农博会在2011年叫做“哈尔滨农业博览交易会”,是以展览加销售为主的展会,今年则变为“哈尔滨国际农业博览会”。突出了“国际”和“博览”后,展会的定位也随之变化,二者互补,农博会将被提升为以洽谈、订货、交流、合作为主旨的国际性展会。
9个月办了
66场展览活动
在南直路一侧,一个新的城市地标性建筑在去年底动工。这座未来哈尔滨第一高楼——中国·哈尔滨国际农业博览中心,2013年竣工后将成为中国农业总部基地、会展总部基地,今后一年一度的哈尔滨国际农博会也将在这里举行。
此前,室内展览面积5.5万平方米的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随着哈市各项会展活动的频繁举办,其接待能力问题凸显。中国·哈尔滨国际农业博览中心项目由华鸿集团、红星美凯龙集团投资建设,是亚洲最大的国际农业展会项目。建成后,哈尔滨的展会场馆面积将达到16万平方米,举办大中型展会的能力将显著增强。
记者从市会展办了解到,今年前9个月,我市一共举办了66场展览活动,展览面积达88.5万平方米,参展参会客商近280万人次,展览直接收入7.1亿元,均较去年同期增长20%以上。
近年来,我市会展业的项目、面积、收入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了解决行业快速发展可能带来的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我市今年分别在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生态职业工程学院建立了会展业人才培训基地。目前,基地已经围绕会展业相关的业务知识、招商策划、人材培训等举办了数场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会展企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