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29日讯 哈尔滨的城市发展进程中,环岛交通曾经发挥过不小的作用。然而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车辆的不断增加,环岛交通、特别是一些高架桥下的环岛引发的交通拥堵问题也显露出来。最近,几位关心哈尔滨市发展的国内交通方面的学者及市民致电哈尔滨日报,表达了对哈尔滨市环岛交通的看法及建议。哈市交警部门也表示,市内个别环岛存在障碍物遮挡等阻碍交通的问题,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予以改善。
图为:晚高峰时间和平路-和兴路环岛出现拥堵。记者 刘阳洋 摄
环岛成交通高峰堵点
根据学者和市民的反映,记者对哈尔滨市部分环岛交通情况进行了采访。在红旗大街-公滨路环岛看到,此处有四个方向来车,车流量较大。据不完全统计,该环岛高峰时段车流量已经逼近9000辆/小时,平峰时段车流量也经常超过7000辆/小时。据在此执勤的交警宋警官介绍,由于高峰期间这里车流量大,有车辆争道抢行,经常会发生拥堵。
在和兴路-和平路环岛、公滨路-中山路环岛等地记者都看到存在高峰期间车辆拥堵现象。其中,高架桥下的环岛拥堵问题较为突出。由于桥柱等地面构筑物占据环岛行车道或分流路口,造成环岛内车速降低,车行缓慢,加剧了高峰期间环岛区域的拥堵。
记者在高架桥下的红旗大街-公滨路环岛看到,该环岛路面上的三个高杆照明灯底部都有直径约1米的台基,占用了本来就不十分宽敞的环岛路面,致使进入环岛的车辆必须减速避让才能通行。
每小时超3000辆环岛即拥堵
据学者介绍,环岛交通是在道路交叉口中央设置中心岛组织渠化交通的一种交叉通行形式,是上个世纪初欧洲流行的城市建筑艺术风格,既能够渠化交通,又能够美化市容环境。
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学院冯树民副教授告诉记者,环交同一般平行交通相比,减少了交叉冲突点,提高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交叉口的安全性;同时,进入环岛的车辆可以不用信号管制,以一定速度连续通过环岛,避免了一般平交口信号控制产生的周期性交通阻滞,因而提高了道路交叉口的运行效率。
但是,环岛的缺点是依靠自我调节能力,通行能力有限。由于进入环岛的车辆与环形车流产生的穿插冲突点依然存在,而且受中心岛、环岛进口道总宽度,环行车道总宽度,进口道与下一个进口道之间的夹角等环形交叉基本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环岛通行承载能力各有不同。一旦超过环岛的承载通行能力,必然造成堵塞,疏导难度增大。
学者们指出,一般情况下车流量小于3000辆/小时的时候,环岛可以实现无信号灯控制下的自行调节,将道路冲突点转化为交织点,减少交通延误时间。但是随着城市机动车的增长,很多处于交通要道的环岛已经不适应目前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的需要,高峰时间大量机动车聚集在环岛交叉口,车流量超过3000辆/小时,难以快速通过,就形成堵点。这也是目前我市部分环岛高峰时形成拥堵的原因。
三项建议试解环岛拥堵
针对哈尔滨市部分环岛交通衍生的交通拥堵,多位学者、市民及有关单位提出了他们的建议。
建议一:拆除环岛周边交通障碍
市交警队有关人员表示,应对高架桥下的环岛周边交通障碍物进行清理、拆除。目前,针对红旗大街-公滨路环岛的三个高杆照明灯阻碍交通问题,交警部门已经实地勘查,并已向有关部门建议,取消照明灯塔座,使该环岛区域交通更加畅通。
建议二:在环岛中设立信号灯
同济大学的学者杨锦冬认为,如果拆除环岛,采取平交加信号控制的方法,其通行能力的提高程度仍然有限。她建议充分有效地利用交叉口的时空资源,在不拆除现有环岛的前提下,在环岛交叉路口设置信号灯,最大限度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从交通信号控制的角度解决环形交叉口交通问题。
据交警部门介绍,目前哈尔滨市部分环岛已采用了这一方式。
建议三:拆除环岛实施信号控制
一些市民提出,在一些路口可以拆除环岛,改为设置信号灯的平交路口,将可能形成交通拥阻的交通流,从时间上加以分离,实现不同流向的车流,依时间次序连续通过交叉口。
对此,相关专家和管理部门指出,这种做法工程量大,周期长,投入资金多,牵涉城建、规划、交警等多部门联合行动,更有可能破坏城市的整体建筑风格,不易过多采用。
提高文明出行意识尤为重要
专家还表示,目前哈尔滨市一些环岛的设计应该是符合某些路段通行要求的,在一些车流较少的地方设置环岛,仍能起到既渠化交通又美化城市的功用。但是,由于一些驾驶员的不规范驾驶等原因,却造成环岛通行能力严重降低。
他们指出,拆除环岛并非治本之道,除了改造环岛,还要要强化交通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所有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倡导文明行车、文明行路,促进交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