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31日讯 29日,由交通运输部主办的全国城市公共交通会议在深圳召开,这是国务院大部制改革以来的首次全国性城市公共交通会议。会上,哈尔滨与北京、大连、南京、深圳等15个城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创建城市。
晋升“公交都市”后,哈市将获得国家、省市的相关配套政策和资金支持,哈市的交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到2015年,哈市主城区500米、5分钟换乘,5万平方米以上新建住宅区设立公交枢纽站,严寒期市民也能乘上“暖车子”出行。
部分公交线路车况差、间隔长、场站缺
目前,哈尔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经突破80万辆,汽车以每日约400台的速度快速增长。城市交通拥堵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早、晚高峰时段和特殊拥堵点,通行更加艰难。
近几年来,哈市公共交通建设发展迅猛,仍无法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截至2011年底,哈市公交线路达到154条,长度达到3292.2公里,公交车辆5020台,万人拥有公交车13.6标台,公交日客运量达到285万人次,公交出行占城市交通出行总量约31.1%。但还有一部分公交线路存在车况差、发车间隔长的问题。
一些场站设施的规划建设滞后,缺少有效的保障措施,在实际建设中,经常迟于主体工程和其他配套设施的建设,有的甚至出现被停建、缓建、放弃建设的情形。因为公交场站缺乏,近一半的公交车辆只能在马路边、居民小区停放,不仅影响车辆技术状况和使用寿命,也极易引发安全事故。调度室、办公室和终点停车场也十分紧张,并且大多为租用,很多车队无厕所,公交职工休息难、吃饭难、上厕所难的矛盾十分突出。
出门5分钟换乘冬季坐上暖车子
“发展公共交通是缓解城市拥堵的良方,申报‘公交都市’就是希望能够得到国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哈市交通局相关负责人说,成为公交都市后,国家将在城市综合客运枢纽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建设、城市公共交通节能减排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对哈尔滨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目前,哈市平房区、松北区等新区还存在公交线路少、车辆间隔时间长等问题,不少市民出行不方便。成为“公交都市”后,哈市公交主体地位将得到提升,将建成多种运输方式相协调的城市公共客运系统。预计到“十二五”末,万人公交车保有量达到15标台,公共汽电车平均运营时速达到20公里/小时,城市中心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90%,实现主城区500米、5分钟换乘,“市民出了家门走不了多远就能登上公交车。”公共客运系统分担率达到45%。
同时,还将规划建设6座公交综合枢纽、43座公交换乘枢纽,新建和改造115座公交首末站、123公里公交专用道、1200座停靠站,新增大容量清洁能源公交车2200辆。今后,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住宅区、商业区、市级大型公共建筑等建设项目和人民群众出行不便的区域,在规划中应优先考虑公交首末站或公交枢纽站的设置。
由于哈市属于寒地城市,暖库停车、暖屋候车、暖车运营及对公交驾驶员暖心关怀成为冬季公交良好运行和市民良好出行的基本需求。预计2012年入冬前,哈市半数公交车可实现入库停车。为解决市民冬季候车寒冷问题,哈市将在公交首末站设置室内候车室,并结合道路改造和站亭改造积极推进公交中途站室内候车屋建设。
明年公共交通投资增3倍
打造“公交都市”的目的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引导绿色低碳出行,实现其对城市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而实现城市公共交通的畅通是必行之路。据哈市公交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共交通系统是指由包含公交车、轮渡、轨道交通在内的大众出行工具以及公交车专用道、公交首末站、换乘枢纽、停车场、路网、智能公交系统等配套设施的交通体系。在哈市来讲,出租车具有商业性、市场性,不包含其中。
记者从哈市交通运输局了解到,“十二五”期间,哈市将在全省率先基本建立以依托公交专用道的快速公交线路和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汽车和江上轮渡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多模式、一体化城市公交系统,确立城市公共交通为城市交通出行的主导方式,并与其他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实现市区交通拥堵有所缓解、城市交通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形成资源利用更高效、城市交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据哈市交通局局长谭洪志介绍,目前,哈市已经初步确定得到世界银行融资1亿美元,还有相应的国家、省市的配套建设支持。在今年全面实施“622233”工程的基础上,明年哈市将准备实施“611333”工程,即继续更新600台大容量公交车、新建1000个凹进式港湾、新建1000个出租车乘降点、在原有20个公交首末站的基础上继续增加10个首末站、继续完善3个公交枢纽、3个综合枢纽的建设,这些项目将比今年的投资规模增加3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