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31日讯 29日开馆的中共黑龙江历史纪念馆,利用声光电等高新技术展现了龙江儿女在党领导下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以及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铸就的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

纪念馆第一部分的雕塑、影像。
据了解,陈列主题为《红旗·黑土·丰碑》的展览,陈展内容以亲切关怀、殷切希望;播撒火种、革命觉醒;烽火岁月、艰苦卓绝;自力更生、力创伟业;改革开放、开拓前行;科学发展、再铸辉煌;群星璀璨、大爱无疆七个专题形式表现。充分展现了龙江儿女为民族独立解放,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开拓创新、科学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重机枪等抗联文物首次亮相
该馆馆长助理由春华指着展柜里一件老式重机枪枪管告诉记者说,这件物品来自于伊春,是东北抗联当年的武器,它和其他十余件文物在我省乃至全国都是首次亮相。此外,本次展览还展出了近2000张珍贵的照片,将各个时期国家领导人视察黑龙江的珍贵瞬间以及我省日新月异的新变化展现给观众。建于1956年的哈尔滨电碳厂是国内第一座电碳厂,与此类似的若干个“共和国第一”,在本次展览中都可以找到身影。哈尔滨工业大学王振宇教授及其团队在天然色素方面取得突破,近年来我省在科技领域的成就在本次展览中也有详细的体现。
烽火岁月、艰苦卓绝。

自力更生、力创伟业。
“实景模拟”再现拓荒艰辛
利用仿真技术与“声光电”相结合,生动地再现抗联丛林激战、北大荒拓荒等场景,是本次展览的又一特色。本次展览特别设立了一个东北抗联展厅,在冰天雪地的白桦林里,采用仿真技术制作的抗联战士正在与敌人激战,逼真的场景让观众仿佛听到呼啸的子弹声。在北大荒展厅,荒芜的野地里遍布着枯黄野草,野地里搭着几个帐篷,远处燃起的烧荒的浓烟,几名青年男子正在奋力犁地。在一个庄稼院里,虽然身着带着补丁的衣服,几位农民却笑逐颜开,“分田地”让贫穷的日子有了盼头……
点人名能看院士影像
在展厅的上空悬着一个透明的罩子,好像一个翻转过来的塑料制成的锅,走到“锅”下面,耳边忽然响起了讲解员的声音。由春华告诉记者说,这个锅状的物件学名叫“音感器”,平时处于“休眠”状态,当有观众走到它下方时,它会自动启动,为观众进行讲解,同时,它还有拢音的效果,就是说,旁边的观众几乎听不到讲解的声音,从而避免了互相打扰。

观众站在喇叭下就自动可以听到讲解。
在“院士墙”前,一个平台上整齐地写着我省院士的名字,每个名字旁边都有一个红色的按钮,一名观众好奇地按下了按钮,结果在对面的墙壁上清楚地显现出该名院士的简介及其形象。据介绍,通过这种方式,避免了以往展览中陈旧、枯燥的布展方式,同时可以让观众直观地了解院士的成就。在本次展览中,各种现代化布展方式随处可见。在抗联展区,山林里红色的彩灯显示着抗联行进的轨迹,而在旁边轻点触摸屏,就可以更加详细查看抗联当年的宿营地、各个战斗地点等信息。
中共黑龙江历史纪念馆位于哈市南岗区一曼街241号,陈展面积近4000平方米,日接待人数可达4000人。该纪念馆隶属于省文化厅,对观众免费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