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1月4日讯 佳木斯市长安街上一片堪为新地标的现代建筑群,奏响了职业教育特色办学的最强音;从资历尚浅的后来者到业界瞠目的“一飞冲天”,佳木斯职业教育集团在6年发展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而其发展方向与发展模式,为我省发展职业教育起到典范作用。
回望往昔,一路豪气;展望未来,壮志升腾。
输出适用人才、积累实训资产、打造精品教育培训体系,佳木斯职业教育集团凸显集团模式办学的优势,进行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职业培训,不循规蹈矩,不亦步亦趋,未雨绸缪,超前一步,在国家相关政策出台前,已经完成了自己的成功实践,探索出“四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形成了在校学习——职前培训——职后培训的“大职教”体系,各项成果实实在在,可触可感。
深秋的季节叠翠流金,沿着长安街,记者走进佳木斯职业教育集团,探寻那最美的“一抹斑斓”。
整合资源打造“职教城”
“开门办学”催生跨越式发展
佳木斯职业教育集团办公楼造型别致、高大气派的玻璃式外墙使人眼前一亮,旁边的公共实训鉴定基地、教学大楼以及图书大厦等楼群依次矗立在周围,处处洋溢着现代气息。
很难想象,6年前,这里是一座闲置弃用的军营和破产企业的厂房库房,遍地齐人深的荒草。如今,占地11万平方米的综合办公楼、教学楼、公共实训鉴定中心、图书馆等大型基础设施;12.1万平方米的创业孵化园区;2.3万平方米的综合体育场以及占地4万平方米的拓展训练基地等现代化建筑群已成为佳木斯新区的标志性建筑。
“佳木斯市原有几十所职业类院校,由于教学资源、师资水平的参差不齐,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曾一度陷入低谷。”佳木斯职业教育集团党委委员、技师学院副院长周英山介绍说,条块分割、恶性竞争以及资源浪费导致职业教育走到了“死胡同”,当时,全市每年约2万名没有升入高等院校或没有完成初高中学业的“落地生”因没有一技之长,上不了学又就不了业,他们的人生也走到了“岔路口”,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佳木斯及周边经济发展渐入加速期,但技能人才短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许多企业对技术蓝领求贤若渴却无计可施。
“极具创意的‘三步走’战略和大手笔实践将职业教育集团引入发展的‘快车道’。”周英山说,第一步,成立由市领导挂帅的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启动实施“职教城”规划;第二步,从2006年1月开始,整合资源,将原隶属于教育、劳动、人事等9个行政主管部门的18所学校进行整合,成立技师学院;以原教育学院、电大等5所院校为基础,组建职业学院;第三步,2007年10月,在两所骨干院校步入良性发展基础上,成立职教集团管委会,统筹两院资源,实行一体化发展。这三招妙棋,循序渐进,步步稳健,实现了“无震动式”改革的既定目标。
“开门办学的理念使我们受益匪浅。”周英山告诉记者,目前,佳木斯职教集团内含技师学院和职业学院两所骨干院校,成为集理论教育、技能培训鉴定和中高职、成人技工、学历教育于一体的综合职业技能培训院校。6年间,职业学院从“零”起步,发展到纳入国家统招系列,技师学院则更加显现出培养地方实用型人才的强势作用。集团内设12个系、部和分校,开设机械、焊接等8大专业体系、36个品牌专业。集团面向全国招生和安置就业,目前在册学生总数3万余人,年培训各类学员5万人次,毕业生就业率达97%以上。
“工厂进校园”
“四位一体”打造高水准综合实践平台
今年暑期,学生王海洋没有回家,而是在集团的实训基地当起了“准工人”。王海洋出生在内蒙古的一个边远农村,全家一年收入仅有万余元,而他每年的学费是3000余元,加上生活费,自己一个人的开支基本上就占了家里一半的收入。他说,选择假期留在学校“真刀实枪”的“工作”,不仅可以熟悉就业前岗位技能,还能有笔可观的收入。像王海洋这样假期中选择在校进行实训的学生还有很多,他们在这里直接学习工厂的制作流程,“工厂进校园”让他们提前熟悉了岗位技能。
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生命力在于基地建设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佳木斯职教集团领导班子秉承“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没有一流的人才,就没有一流的学校”的理念,适应市场需求,多措并举,倾力打造高水准的综合实践平台。他们探索“四位一体”办学模式:构建“一体化”教学模式,将课堂理论教学和车间实操训练相结合;探索基地化培养模式,,通过尝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等多种办学形式,探索出“厂校一体化模式”、“柔性顶岗实习模式”、“工学交替模式”等10种校企合作模式;创新订单教学就业模式,实行“双证制”,即毕业同时拿到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建立贴身式服务教学模式,先后与沈阳三一重工、中石油、大连机床厂等全国各地200余家大中型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了“入学即毕业、毕业即上岗”的一站式服务保障。以往熟知的学校迥然不同,记者看到,集团的一间间教室里不仅有常备的课桌与黑板,其余更大的空间被电脑、机器以及其他教学实物所占据,学生在汲取理论营养时,同步进行实际操作,使抽象的知识瞬间变得生动起来。
实训基地则可谓完全意义上的工厂,或是机声隆隆或是焊花飞溅的不同“厂家”生产车间里,很难分辨出谁是工人谁是学生,大家都在操作机械,都在制造产品,一样的认真,一样的娴熟。
一次次敢为天下先的实践,谱写出气势磅礴的佳木斯职教集团“特色办学进行曲”:集团根据专业特点及现有装备设施,利用自身人才和技术优势,以创办公司的方式建设实训基地,公司对外承揽业务,赚取社会资金再投入到实训基地建设。学生通过到实训基地进行实际操作技能训练,提高自身实用技能的同时,还可以享受一定的工资待遇,实现互动“双赢”。目前,通过做实自办公司形式,已成立华信制造有限公司、启明软件开发有限公司、新视线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和实验艺术团等公司,延伸和拓展了实训领域。
“名师团队”
谱写高水准特色办学进行曲
佳木斯职教集团领导班子深知,教学质量才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在集团内部,年年都是质量年,月月都是质量月,天天都是质量日,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要扳着指头抓管理,瞪着眼睛盯质量。”
教师强则教育优。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集团里大多数专业系里的老师都来自企业,周英山说:“要满足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要求,院校的师资应是懂技术、能制作的新型应用型人才。”为此,集团实行引聘结合,吸纳精英人才,制定完善教务考评、奖励激励制度,选树“名班、名师、名生”,在外部培训上,与国际国内知名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先后派出近百名专业课教师赴国内外进修学习,在内部培养上,聘请国内著名职成教育专家来校讲学授课,并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各类教学比赛,目前,“双师型”教师比例达25%,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中坚作用。
专业学科的设置在一定程度影响着教学效果和质量,也是左右学生和市场选择学校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针对我省建立东部煤电化基地和三江农业核心示范区的实际,集团充实了机加、化工、焊接、农机维修等专业,同时新增了社会需求量大、比较热门的电脑美术、工程测量、模具制造、建筑工程等新专业,对就业相对困难的个别专业予以减停。经过合理调整,实现了按需设置,使学与用有效对接。教材不规范、不统一、不适用,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集团组成精英团队下气力研发校本教材,弥补现有教材的缺陷和不足。每年主动与企业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吸纳新信息和技术成果,适时进行改编。相继完成《机械制图与公差》、《装饰设计》等13本校本教材的研发。
今年初,集团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的职业教育典型,推向全国。又踏层峰辟新天,虽然还不够完美,佳木斯职教集团在探索的路上,朝着更加辉煌的未来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