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尔滨生态环境提升显著 数万只鸟儿来冰城越冬
2012-11-10 10:39:17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作者:倪文凤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10日讯 立冬了,在太阳岛公园、群力湿地公园、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等地,市民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鸟儿,活跃在枝头、草地上,温暖和谐,有些鸟儿甚至以前都未曾见。大家在感叹哈市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的同时一定会问,为什么鸟儿的品种越来越多?哈市冬季漫长,有多少种鸟类在此过冬?记者就此进行采访。

松北区喜鹊成群。图片由吕孔信提供

  四大类留鸟较往年有所增加

  9日,记者采访了市野生动物救助站副站长赵宪波,据介绍,目前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7%,可以说逐年递增的绿色覆盖也换来了越来越和谐的生态环境。哈尔滨的夏秋季,鸟的种类由两年前的180种增加到了现在的230种;冬季在哈尔滨栖息的鸟类也由两年前的10多种增加到现在的30多种。今冬,将有数万只留鸟、冬候鸟在我市湿地公园、市郊水库等地越冬。

  赵宪波说,选择在我市过冬的留鸟主要有鹰类、鸮类、鸦类和雀类。

  “与往年不同的是,成倍增长的麻雀安居在我市市区各处;鸦类中的喜鹊多栖息在太阳岛公园、顾乡公园、九站公园;鸮类有长角鸮、毛脚鱼鸮、雪鸮、花头鸺鹠等几十个品种,多栖息在天恒山等山区,其中长角鸮多栖息在植物园等林木较繁盛的场所;短耳鸮则在楼房、平房房顶安家。”赵宪波如数家珍。

  那么这些鸟儿都吃啥?市民能不能给它们喂食?赵宪波介绍,麻雀不怎么挑食,主要吃草籽;喜鹊喜食植物的根茎,也吃土豆;鹰类不仅吃老鼠,而且也吃市民剩下的食物,肉类、鱼类等。现在市民生活水平提高,剩余食物丰富,鸟儿们“三餐”丰盛,这也是鸟类逐年增多的一大原因。

  越来越多冬候鸟安居冰城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副教授许青说,随着哈市市民爱鸟护鸟意识提高,今冬我市冬候鸟的数量也增加了许多。这些鸟类选择哈市过冬、夏季飞离。冬候鸟中常见的种类有毛脚鵟(俗称老鹰)、太平鸟、小太平鸟、灰雀、角百灵等。

  这些鸟儿都在哪儿安家?许青说,太平鸟多见于浆果灌木丛中;毛脚鵟主要活动在空旷的农田周边,市区的马家沟河、老动物园、林业大学林场、植物园这一条线有它们频繁活动的踪迹。前些日子,他在做冬候鸟调查和研究时曾看到,成群结队的毛脚鵟飞过。

  受救助鸟儿增一倍

  夏秋以来,鸟儿受伤受救助的事频现于媒体。而据哈尔滨游乐园鸟语林动物园负责人邓先生介绍,今年光他们就救助了600只鸟儿,相比往年增加了一倍。

  邓先生说,救助的鸟类有红隼、白背啄木鸟、游隼、灰鹤、黑鸢等百余个品种。其中鹰类、鸮类等大鸟较多。分析这些大鸟受伤的原因,主要是它们多半从山林飞往市区,飞行时间长、体力弱,尤其鹰类白天视力较弱,它们在捕食、觅食过程中不慎受伤。还有就是大鸟多吃肉类,消化系统不好,多患胃肠疾病。它们外表看起来挺好的,可就是打蔫,飞不动了。

  近来,鸟语林相继救助了百余只猫头鹰,竟然患了同样的胃肠病,工作人员掰开它们的嘴送入药物,经过养护这些患病的大鸟才渐渐恢复了体力。

  11个省级监测点跟踪保护

  “我市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与市政府跟进一些保护措施有密切关系。”赵宪波说,他们设置了11个省级监测点,对鸟类进行监测,每月实行“零报告”制度。接到市民举报,及时打击乱捕乱猎行为,今年已解救了千余只麻雀等小型鸟。

  鸟语林的邓先生说,他们自筹资金建了400余平方米的“救助屋”,一部分隔离需要救助的受伤鸟;一部分隔离饲养南方候鸟;还有部分场地散养健康的留鸟。给受伤的鸟先打预防针,进行人工饲养,预防次生疾病。

  邓先生感慨地说,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市民爱鸟护鸟的良好风气,是鸟儿愿与冰城结伴的重要原因。

责任编辑:王凌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