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11月14日讯 近日,矿总院外科综合楼落成并投入使用,床位由原来的706张猛增至1006张,极大地缓解了百姓住院难题。这是鸡西市多举措解决入院就医“一床难求”现象的一个亮点。
近年,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全民医保制度大大增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受益程度,也极大地刺激了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住院患者大幅度增加,造成了新时期的住院难问题,医疗机构住院“一床难求”的现象比较突出。为解决这一难题,鸡西市从三个方面入手,推出“妙招”。
增加医疗供给能力
2009年以来,鸡西市总计投入6.4亿元,积极开展医疗机构发展再建设,努力增加二级以上医院的床位。目前,市妇幼保健院改扩建工程已经完工,床位由120张增加至180张;矿总院完成外科综合楼建设,床位由706张增加至1006张;市精神病防治院已开始投入使用,床位由150张增加至370张。鸡、密、虎三县(市)人民医院全部改扩建并投入使用床位由820张增加至1100张。此外,市中医院正在鸡冠新区开展建设工程,一期主体工程已经竣工,明年将投入使用,床位将由原来的200张增加至500张;市医院已经开始进行迁址改造建设,医院改造完成后,床位将由原来的700张增加至1200张。据统计,到目前,我市已增加床位860张,各医疗机构建设工程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后,全市病床总数将增加1660多张,增长61%,将极大缓解群众住院难题。
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在加强医院建设,增加床位的同时,鸡西市按照国家医改政策要求,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以此来分流患者。近年来,鸡西市在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上,共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80%以上的基层医疗机构都已经完成了改扩建工程。目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已达63个、农村乡镇卫生院49个、村卫生所670个。同时,还为基层医疗机构配置了X光机、B超、生化仪等常用设备2000余台件,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环境明显改善。鸡西市还不断加快基层医疗机构技术的提升,积极开展了国家级、省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工作,开展了规范化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工程,开展了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系统培训工程,去年以来,培训社区医务人员800余人次,农村卫生人员1100多人次,大大提高了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服务技能水平。2011年,城市社区首诊人次较上年增长11万,农村医疗机构的门诊及住院人次相比2006年以前,每年递增15%以上。
用政策引导就医流向
用新农合政策引导。鸡西市坚持“保大兼小”的原则,在住院患者报销方面,乡级定点医疗报销比例为90%,区级为75%,而市、省级分别为60%和45%,通过控制报销比例,调节患者就医流向。在门诊大病、慢性病报销方面,鸡西市将尿毒症门诊透析治疗等20种疾病纳入门诊大病、慢性病门诊报销范围,报销比例为55%,引导农民按类别选择就诊方式。在小病报销方面,建立了家庭门诊账户,每年每人账户金额为20元,由参合农民自由支配。鸡西市还推行了村、乡、区三级门诊统筹报销,封顶线由去年每人80元提高至今年每人100元,门诊报销比例与住院比例相同,家庭成员内部可以混合使用。目前,我市门诊统筹覆盖了全部乡、村卫生机构。
在基层医疗机构,鸡西市全面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药品实施零差率销售,减轻了群众医疗费用负担,有效地吸引了更多群众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