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11月17日讯 网购飞机票,竟然是钓鱼网站;网购苹果手机,竟然是山寨的……“双十一”一场网购,让很多网民得到了实惠,也有不少网民掉进了诈骗陷阱,伤心伤钱。针对近期发生的多起网购诈骗事件,哈市工商部门对网购诈骗五种典型手法进行了深入解析,提醒广大网民在网购时遇到类似情况一定要小心提防,避免上当受骗。

资料片。
案例一
网购蹦出
“手机网站”
货到未验上当受骗
11月初,哈市女大学生小李在网购时,被突然弹出来的“手机促销”窗口所吸引,该网站正在促销“苹果4S”,且价格只有1500元。“我们寝室的同学好几个都用苹果4S手机,我看价格很便宜,而且是货到付款,就留下了地址和联系电话。一周后,快递到了,我当时非常高兴,也没坚持开封验货,就把1500元交给了快递员。打开包裹拿出手机一看,外观很像,但跟同学的真手机一比较就发现,网购的手机是假的。”小李随后立即登录邮购手机的网站,此时已无法打开。
工商解析
虚假网站是最常见的网购诈骗方式,给消费者邮购完假冒商品后立即关闭原网站,之后改头换面,以其他网购网站的面目继续销售假冒商品。对于上网时突然弹出来的促销广告网站,不要轻易相信,尤其是远低于市场上商品实际价格的促销商品,往往都是假冒商品,消费者一旦购买,发现上当后,根本无法找到卖家。
案例二
随意登录“机票网站”
轻信“系统故障”反复付费
准备利用“十一”假期从重庆飞到哈尔滨看儿子,程先生在网上查到了一家名为“万达票务”的网站,发现机票价格仅700元,远低于航空公司的订票价格,注册信息后,程先生按照网站客服电话的提醒,通过ATM机向对方指定账号存入了700元钱。不久,他又接到客服电话,称订票系统出现故障,没有激活电子客票,让他重新存入700元。“他们说激活电子客票后,出现多余钱款会给我返回来。但如果我不抓紧时间,特价机票可能就没有了。”程先生说,他再次支付700元后,对方仍表示未激活电子客票,需要继续付款。这是,程先生觉得事情很蹊跷,遂表示“机票不定了,把钱退回来。”但对方表示“钱退不了,帮你捐出去吧。”
工商解析
骗子往往冒充正规票务公司开网站,并以远低于实际机票价格来诱惑消费者。汇款时是通过ATM机向个人账户汇款,随后谎称需要“验证码”或“激活码”,要求对方多次付款,最终将受害人银行卡内余额全部套走。网购机票要选择知名网站,不要受低价诱惑盲目网购机票,尤其是要求通过ATM机向个人账户汇款,一定不要相信。
工商部门调查发现,该网站使用境外域名,属于钓鱼网站。
案例三
“维权电话”不请自来
忘了并未投诉二次上当
哈尔滨市民刘先生在一家购物网站买了一部手机,发现手机实际功能与宣传不符,要求卖家退款。几天后,他接到自称北京市某监管局的电话,称他购买手机的网站涉嫌违法,已经被查封,他们正在调查案件,会对刘先生进行4倍赔偿,并赠送一部真手机。“他们说赔偿金将存在随手机一同邮寄的银行卡内,赠送的手机成本价是1500元,要由我先行付款,他们会在邮寄手机时,将1500元存在银行卡内。”刘先生拿到货品时发现手机是假的,银行卡根本无法使用。
工商解析
以维权为名骗取钱财是一种新型诈骗形式,通过非法渠道获悉消费者正在退货,抓住消费者急于维权的特点,许以高额的赔偿金或好处,让消费者垫付相关钱款,从中牟利。刘先生根本没有向执法部门投诉,却接到“执法部门”的电话,明显在进行欺诈。执法部门在没有取证和调查时,不可能直接许诺进行数倍赔偿,更不可能有赠品。
案例四
看中正规网站低价商品
登录卖家“推荐网站”受骗
哈市宋女士在某正规购物网站上购物,发现心仪已久的衣服降价了,随后,并价格砍到470元。“店主说网站的商品价格一时改不了,让我登录她开的网站购买。”宋女士说,她按店主提供的网址进行了注册,并通过网银向店主指定的账户存了470元,但对方称“没收到”,让她再次支付,“她说可能是电脑系统的问题。”宋女士说,她第四次支付后,发现银行卡内的余额已不足,让对方好好查一下账户。对方一听宋女士的卡没钱了,便从网络上消失了。
工商解析
骗子通过正规网站注册网店,然后通过打折骗取买家信任,之后推荐其到虚假网站购物,并要求对方不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直接将钱打到账户,受害人以为卖家真心帮忙,结果掉进陷阱。在正规网站开设网店,一般不会在另设网站销售商品,遇到卖家推荐其他网站一定要慎重,尤其是不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支付钱款,一定不要相信。
案例五
论坛上谈妥论坛下交易
买了假手机难觅卖家
10月末,哈市的陈女士在58同城哈尔滨二手货交易板块“闲逛”,发现有人出售心仪的一款手机,售价比市场价低近千元,卖家称手机是从香港买的,有正规发票,陈女士与对方在网上和电话沟通后,约定见面交易手机。交易时一名男子向她出示发票和手机,看到心仪的手机陈女士很高兴,看见还有发票,便支付了2200元。但第二天使用时,她发现手机缺少很多功能,输入手机身份码查询,竟没有查到,到网上查询开发票的公司名称,发现也是假的。到正规商家检测后,被告知手机系仿冒,仅值几百元。
工商解析
二手货交易论坛是一个发布信息的板块,本身很不正规,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免费的宣传模式,以超低价当诱饵,兜售假冒伪劣商品,由于缺乏生活和法律常识,部分市民容易被低价蒙蔽,进行非法交易。购买手机等贵重物品,不要选择非正规的交易方式,在交易之后,一旦出现问题,这种私下交易的方式不受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