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8日讯(杨军 记者 高长利)粮食总产连年刷新,九年实现“九连增”。2012年,双鸭山市农业创造了“九连增”,预计全市粮食总产达到300万吨,再次刷新了历史记录。
在这个历史罕见的“灾多灾重”年份,实现粮食丰收可谓来之不易。双鸭山市农委主任侯德安介绍说,今年双鸭山市能够战胜早春干旱、播期低温、秋收多雨和玉米螟虫等多种自然灾害,夺取抗灾保丰收战役全胜,源于全市重视农业的结果,以及结构调整合理、抗灾保产得力、科学技术支撑和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的保证。
今年双鸭山市委、市政府对农业生产重视程度超过以往,在春耕和秋收等关键环节,先后召开抗旱保种、“三秋”工作等多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农业生产。从4月17日去,开展了“下基层、助春耕、促增长、保稳定”活动,成立五个推进组,在春种秋收时节深入到各县区农业生产第一线,巡回督导检查生产进展情况,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快速健康开展。
双鸭山通过科学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使水稻、玉米对全年粮食增产贡献巨大。为巩固发展全省千亿粮食产能工程,全市按照玉米400万亩,水稻100万亩,大豆100万亩“411”种植结构布局增加高产作物种植面积,扩玉米、增水稻、减大豆,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作物。今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31.0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598.41万亩,经济作物32.43万亩。水稻、玉米、大豆种植面积分别比上年增加24.6万亩、21.1万亩和减少43.6万亩。
面对今年农业生产的困难,双鸭山市未雨绸缪提早动手,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抗灾保产上来,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夺取粮食丰产丰收。春季的不利气候条件,给正常春耕播种带来很大影响,为帮助全市农民适时早播,市农委组织全体干部、技术人员,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深入县区、乡村、田间地头,帮助农民解决种子、技术上的难题,深受欢迎。进入8月份,我国大面积发生玉米螟虫害,给庄稼造成严重危害,市农委及时组织市县的农业干部和技术人员,严看死守,发现漂移过来的害虫马上扑灭,确保了全市没有造成玉米螟虫害的大发生。秋季,受台风“布拉万”和连续多日降雨量多的影响,地块粘湿,部分地区庄稼出现倒伏,给秋收带来了超乎预想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全市上下把抢收快收做为农业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高度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抓住有限的收获时间,千方百计加快抢收进度,确保做到颗粒归仓。
粮食连年增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技支撑更加有力。双鸭山市把提升质量标准贯穿春耕生产全过程,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切实做到精种细管。充分发挥新建设的5708栋水稻育秧大棚和2个智能化浸种车间作用,实现了提早扣棚、智能催芽、培育壮秧,水稻秧苗素质为近年来最好。把示范带建设作为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抓好抓实,今年在同三、依饶公路沿线建设农业示范园区21个,比上年增加7个,总面积15万亩。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全市高产创面积达到46万亩,比上年增加21万亩。大力推广玉米通透栽培、大豆大垄密植等三大粮食作物模式化栽培技术,实施面积1080.5万亩次。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第一资源。在实现粮食“九连增”的背后,快速发展的农田水利设施为广大农民旱涝保收撑起了一把保护伞。去秋以来,双鸭山全市开展了以秋整地、秋建棚、秋季农田水利建设等为重点的“五秋”生产工作。全市共完成秋整地247.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3。共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重点进行了水库、堤防、灌涝区、水土保持等农田水利设施的毁水工程修复工作,加快了大中型灌涝区配套工程建设及节水改造步伐。加大农机具检修力度,共检修各类农机具29034台(套)。全市33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示范引带作用,完成春播面积596.2万亩。秋季抓紧收割倒地,采取边收获、边整地的方式,扩大机械作业面积,加快整地进度,目前全市整地面积已达到79.98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