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9日讯 他默默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刻苦钻研,带领机车组一次次迎接考验,多少次事故都靠他的过硬技术化险为夷。他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铁路职工,因为工作,他忽略了家人;因为付出,他赢得了尊重。有人说他“多情”,也有人抱怨他“无情”,他就是哈尔滨机务段八场运用车间“朱德号”第二十二任司机长——杨明。

杨明正在列车上检查
最年轻的一等司机
11月10日,在哈尔滨火车站站前广场,几个拿着清扫工具的小伙子正在不停地忙碌着。“朱德号”机车组的乘务员正利用休班时间开展社会公益活动。
从“朱德号”的接力棒传到杨明手里的那一天开始,“朱德号”机车组热衷公益活动的光荣传统也被他传承了下来。植树、献血、捡垃圾、义务为场区庭院绿化……做机车组乘务员14年,杨明不仅工作认真,对于义务劳动他也总是身先士卒。
“挑得起重任,经得起考验”,这是车间职工给予杨明的评价。1998年8月,22岁的杨明穿上了蓝色的制服,成为了一名哈尔滨机务段的学习司机。他用最短的时间通过了提职司机考试,成为了合格的机车司机。1999年6月,他加入到了“朱德号”机车组,并于2009年11月成为“朱德号”第二十二任司机长。在2008年中旬参加的等级司机考试中,他一次过关,成为最年轻的一等司机。
排除隐患化险为夷
杨明的床头堆满了业务理论书籍。他根据不同的故障现象,归纳整理“预想故障”,并与车间编制的和谐车故障处理15招相结合,围绕这些故障,他拿着资料“泡”在车上实战演练,不研究透绝不下车,在这种熬人的历练中,他不但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而且练就了一身的过硬本领,一件件故障、一起起隐患,都在他高超的技艺下化险为夷。截至今年9月,他安全行车98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2圈,防止各类行车事故38起。
不顾“小家”顾“大家”
行车多年,他对工作倾注了全身的心血,可是对妻子、对父母、对家庭,他付出的却屈指可数,微乎其微。母亲患病住院手术,他央求妻子为其伺候尽孝,而他自己却走班出乘没有因此而影响一次乘务。乘务员每个月30天,顶多在家呆10天,握闸把子的时间比握媳妇手的时间长,家里成了旅馆和饭店。
当怀有身孕的妻子身体不适住院时,他却在机车上执行乘务工作;当他得知电力地勤职工薛飞因母亲患重病住院,急需治疗费时,他第一个带头为薛飞捐款。为照顾外地员工能回家过年,每年的大年三十走班,成了他节日期间雷打不动的“惯例”……
正是这种“多情”的关爱,“惯例”的付出,使他赢得了车组人员对他的信赖,干部职工对他的褒奖和赞誉。十几年的磨砺,让他成长为一名“学优、技精、德馨”的运输生产尖兵,如今他正带领“朱德号”机车组向安全生产的更高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