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20日讯 今年以来大兴安岭地区采取“加强组织领导、优化种植结构、抓好典型示范”等措施,进一步加快优化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预计今年农业产值达到53.4亿元,增长15.2%。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农业工作思路。行署农委在认真分析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确定了积极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稳定粮食作物的工作思路,成立了优化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积极鼓励引导职工群众从事木耳、蘑菇、山野菜、卜留克等山特产品加工和销售,提高产品附加值。鼓励职工群众积极参与土地流转,从事人工蓝莓栽植和马铃薯种植。靠组织领导和政策引导,调动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的积极性。
优化种植结构,实现农民增收。充分发挥我区寒地黑土的资源优势,优化种植结构,增加高效经济作物种植,种植马铃薯8.6万亩、订单水飞蓟5万亩、玉米7万亩、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8.3万亩,示范推广“彩特美”细胞酶技术33万亩。通过科学合理的调整种植业结构,进一步提升我区农业综合竞争力。今年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265万亩,预计实现农作物产量51万吨,再创历史新高。
实施科教兴农,提高科学种田水平。抓住科技兴农核心要素,结合科技之冬、科技下乡、科技入户工程等活动,全区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105期,参加培训人数12300人次。发科技资料45000余份,科技图书2600多本,为农民提供信息450余条。开展了大豆、玉米、测土配方施肥对比试验,重点推广种植优质品种12个。根据市场需求和预测,生产脱毒小薯1000万粒,原种一代种薯2000亩,生产原种一代400万公斤。
抓好典型示范,引导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开展10、100、1000工程,即在每个县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0个,选聘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推广工作经验的农业技术人员、村级种植大户、村级植保员100名作为全县农技推广科技指导员,按照程序和农业生产实际遴选科技素质相对较高的科技示范户1000户,使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技术问题能够与技术人员及时对接,全面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看见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实惠。示范推广“彩特美”细胞酶、马铃薯大垄栽培、土豆抱窝、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130万亩。
加大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服务三农能力。为提高农业科技人员适应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集中培训基层农技人员291人次,培养农村科技明白人400人,集中培训农村干部410人次。组织50名农业科技人员,采取“一帮二”的形式,科技帮扶100名种植示范户,推广了“早大白”等4个脱毒马铃薯种薯、“黑河35”等6个优良大豆种子、无残留化学除草技术、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植株化控技术、马铃薯大垄机械化技术等。
积极争取资金,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宽松环境。全区农业部门积极抢抓国家和省各项政策机遇,加强惠农资金和项目争取力度,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争取到各类政策和项目资金1.8亿元。其中发放农机补贴资金423万元,粮食直补资金1230万元,农资综合补贴4738万元,良种补贴2457.3万元,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