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21日讯 “政策变了,思路宽了,我们必须也得改变角色啊,要不然怎么引导村民真正变为市民呢!”11月12日望奎县火箭镇正兰三村党支书潘建辉告诉笔者说,以前面对最多的就是栽秧打谷之事,随着众多村民身份的改变,村上的管理也随之转变。现在村干部在接受镇上培训学习之余,经常性到县城社区学管理、学经验,正兰三村的模式只是望奎县整镇推进,农民跳出田园变市民的一个缩影。
今年,望奎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从“村改居”入手,以区域城镇化,城镇工业化,逐渐实现农民的市民化。他们不改变农民身份,以“村改居”的方式来培育城镇元素。“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把农村的建设工程推向市场,给予优惠政策,用投资企业带动,铺新路、建小区、建广场,绿化亮化,完善配套设施和排污系统,通过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初步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
“现在农民和城里人一样,住楼房、吃自来水、走水泥路,我们住在‘幸福小区’,过着自己心中的幸福生活。”卫星镇厢兰头村农民李国军开心地对笔者说,他儿子与儿媳通过镇里的阳光培训,现在都在镇里的企业上班,比种地收入多,还为其交纳养老保险,现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决定他们当市民最为关键的前提就是进城之后有没有就业机会,能不能获得一份更稳定的收入。把农民工变成产业工人,是望奎县把农民变成市民、提升农民素质的又一举措。望奎县每年都不定期免费对外出务工农民进行适用技能培训,使每一个人都有一技在身,成为名副其实的产业工人。同时,给予本土工业和民营企业“浇水施肥”,发展壮大企业群,壮大乡镇村经济,让农民足不出乡镇,就当上市民、工人。如今,全县通过壮大乡村企业和招商引资,现已拥有大中小企业46家,农民进企业1万多人,占全县富余劳动力的十分之一。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时,提出城镇化为了谁这一主题,把农民利益最大化作为推进城镇化的最终目标。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建立了城乡居民可以自由选择居住地的人口登记制度,并给农民“留后路”,不收回承包地,农民工失去了工作还可以回乡种田,进退有路,无后顾之忧。农民进城进镇后,可自由选择享受城镇养老保险或农村养老保险,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其子女在县城(小城镇)学校入学,享有与当地学生同等待遇,学校不得加收政策规定之外的任何费用。
今年9月份开学,县城内农民子女“暴涨”,新增农村小学生1700人,无论是读书的学生娃还是他们的家长,无不欢欣。他们说,是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使许许多多的农民变成了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