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北国水城一期工程22桥梁完工 松花江两岸显美景
2012-11-24 07:59:38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作者:张立馨 陈南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24日讯 今年,哈尔滨市继续大力推进“北国水城”建设,实施江北、江南堤防工程。北国水城一期工程现已有22座桥梁完工,同步建设了4个湖泊,寒地水乡的大美风光已初露端倪。正在加紧施工建设的“百里景观道”——松花江北岸堤防防汛抢险通道,明年通车后,将拉近主城区到大顶子山的距离,在这条通道上万顷松江湿地的美景可尽收眼底。松花江南岸东部地方防汛抢险通道工程、顾乡堤改线暨友谊路延伸至群力新区工程不仅提升了江南主城区堤防防洪标准,同时给市民眺望江景增添了多处亲水景观平台,提升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银水湾支渠美景。

  松北水系寒地水乡独具特色

  银水湾支渠现在已是世茂滨江小区、地中海阳光小区、金色江湾小区等江北众多小区居民每天休闲、遛弯儿的好去处。家住世茂滨江小区的王雪娇深深感受到生态环境的变化,给她的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她告诉记者,在江南,每天茶余饭后出门要走很远才能到公园里散步,而现在,美丽的银水湾支渠就在她家门口,环境好了,每天的心情特别舒畅。

  银水湾支渠两岸6.5公里现在是开放式的水岸公园,而公园只是它的功能之一。作为北国水城中的一部分,银水湾支渠是“北国水城”造就的大范围变迁的一个缩影。

  目前,北国水城一期工程已开挖了31.31公里渠道,建设完成4个湖泊、17座闸站和30座桥梁。随着一期工程的22座桥梁完工通车,明年第一横发生渠和发生渠以南渠道、湖泊全部“通水、见绿、通航”的美丽景象已初露端倪。

  按照规划,北国水城建设范围在肇东界以东、松花江以北、呼兰河以西、肇兰新河以南围合的578平方公里区域内,充分利用现有河、渠、沟、泡及湿地资源,通过人工开挖、疏通河道等措施引松花江水入区,建设“二纵、四横、十八湖”、总长146公里的河网水系,打造独具特色的“松江湿地、北国水城”。该工程分两期实施。

  北国水城建成后,这里将成为哈尔滨市又一张新的旅游名片。市水投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北国水城工程建设完成后,松北水系将得到有效贯通,雨洪调蓄能力将增强,内涝问题也将有效解决,并能提升主江道的行洪能力,提高松北的防洪水平。

  江北堤防百公里景观道直通大顶子山

  现在,从市区去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市民只能选择走哈同高速,到宾县后再走公路,全程约120公里。目前,哈尔滨市正在修建的松花江北岸堤防防汛抢险通道,将会拉近市区到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的距离。明年松花江北岸堤防防汛抢险通道建成通车后,市民可从松北万宝堤肇东界驱车沿江堤路到达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全长约101公里。

  松花江北岸堤防防汛抢险通道还将是江北区域的一条欣赏沿江风景的主干路。它不仅可以完善周边区域交通网络,提高城市防洪标准,市民驱车在这条通道上还能欣赏到万顷松江湿地的美景,以及狗岛、大套子岛等百里生态长廊,和新老城区快速发展的全貌都能尽收眼底,松花江北岸堤防防汛抢险通道对哈尔滨市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在加紧施工建设的松花江北岸堤防防汛抢险通道,还将呼兰河以西堤路结合工程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呼兰河以东堤路结合工程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这使哈尔滨市松花江北岸的堤防更加坚固。

  江南堤防亲水平台就在家门口

  家住盛和天下小区的居民曲利江原来每天遛弯儿时,只能站在顾乡堤上远眺美丽的江景,这总让他觉得有些“不解渴”。今年10月份,顾乡堤外1.2公里长的休闲甬道建成投用后,让哈尔滨市又多了一处“零距离”欣赏江景的好去处。如今,曲利江茶余饭后都会到这处亲水平台散步、遛弯儿。他告诉记者,这处6万多平方米的亲水平台从家门口“长”出来,这让周边的居民喜出望外。

  这处亲水平台还配建了1.2公里长休闲甬道,连接何家沟入江口与顾乡公园。今后,市民可从顾乡堤靠近公路大桥与水文站相接处的水文站码头处进入顾乡堤外滩,在休闲甬道上近距离感受松花江美丽的江景。

  这处亲水平台是顾乡堤改线暨友谊路延伸至群力新区工程生态护坡附属工程中的一部分。顾乡堤改线工程不仅改善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增添一处沿江公园,同时也增强了顾乡堤临江区段的防洪能力,其中新建改线段防洪墙全长1411米,抗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

  今年,市水务部门实施了松花江南岸东部地方防汛抢险通道工程,将团结镇佟家店到蜚克图河的29.2公里堤防平均抬高1米,堤防防洪标准由过去的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堤顶还配建了双向双车道的防汛抢险通道。该工程在道外区巨源镇区段内的马家村、北兴村、松花江村三处区域,还配套建设了三个约1500平方米的湿地景观平台,市民可站在景观平台上欣赏大美松江湿地风光。

责任编辑:杨禹